柳诒徵是镇江名人这是人所皆知的,但他的三条人格底线,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究其一生,柳诒徵的为人处世一直是遵从着他的人格底线的。
人格底线之一:坚持信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
《学衡》杂志创刊,柳诒徵撰写的发刊词言明:“探究学术,阐述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他一再阐明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精髓所在,不能一概抛弃,应批判继承。对西方文化,他主张不能完全排斥,亦不能不加区别地全盘吸收,要吸收改造,使之中国化。
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柳诒徵赞扬孔子注重修身养性,克己为人,注重培养个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为经济势力所左右,不受外来富贵利禄所引诱。”而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所必需的。
如今我们历经近百年的实践、反思,对孔子虽有不同看法,但终究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孔子。而柳诒徵当年是屹立在漩涡中的中流砥柱,捍卫孔子的永恒价值和世界价值,在今天看来是有远见的。
人格底线之二:以史洁身,誓不做官。
柳诒徵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在20世纪前半期,历史学家兼具“部聘教授”和“中央研究院院士”两项荣誉者,只有陈寅恪和柳诒徵二人。
柳诒徵认为,对历史史实的分析,要做到剖析当今,指导未来,而不是“在故纸堆中打转”。同时亦警示后人,“史能转人,而人不能转史”,史术的运用不可不慎重。他的后人除长孙曾符因病体弱留在身边,其余多学理工,皆有建树,不涉政治,也是柳诒徵的主张。柳诒徵总结历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审视当局,以古代史官的品德要求自己,始终站在超脱现实的角度对待现实,是他处世的人格底线。
人格底线之三:道德是民命之本,警呼“道德危机”。
柳诒徵与人争论用词最激烈的时候当算对传统道德的维护。他认为:中国文化与他种文化比较起来其独具之精神在“人伦道德”,这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古代人伦礼教的目的,就是“以昭人类之贵”,如果“无情”“无本”“无序”地废除了传统伦理纲常,是“率人从禽兽”。
柳诒徵反对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恶意攻击,但绝不是封建伦理的卫士。如对中国人最敏感的贞操问题,他从历史研究得出伦理道德最初并不禁止离婚和改嫁,在唐以前是很普遍现象。他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所谓忠贞,并有自己独特见解。
柳诒徵将传统伦理道德视为团结、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保障。早在八十年前,就警呼中国已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并著《学者之术》一文进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