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镇江的老恒美酱园

发布时间:2013-11-08 08: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俗话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旧时镇江的酱醋业,通称酱园,又称酱坊、酱园店,以制作和经销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豆腐乳为主,有的还兼销黄酒、麻油、食盐等调味品。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有四样由酱园经销,可见旧时的酱园店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旧时镇江酱园遍布城内东西南北,设于大街小巷。据《镇江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镇江先后有数十家酱园,上世纪20年代有9家,30年代有28家,到抗战前有30余家。”如大西路上的恒顺酱园、万美酱园、人和酱园,迎江路上的益美酱园,银山门附近的德顺祥酱园,小码头街上的慎余酱园、德昌永酱园,又新街的义和泰酱园,三善巷内的裕盛和酱园、大有源酱园,小街里的德丰祥酱园,宝塔路上的谈森和酱园,龙江巷内的森和裕酱园,小闸口的谈万和酱园,戥儿巷内的万源酱园,上河边的泰源酱园,五条街附近的同裕酱园,南门大街的恒美酱园、懋顺酱园,还有恒大酱园、裕和祥酱园等等。

在老镇江众多的酱园中,印象最深的是南门大街南段紧靠古通巷口的恒美酱园,老板姓蔡,大家都尊称他“大老板”。恒美酱园在镇江酱醋业中称得上是个大店,铁皮包就的黑漆大门上塑有福字图案,三级条石台阶,门楼、墙檐皆用水磨砖砌筑,大门上方砌有阴刻楷书“恒美酱园”四字门匾一块。大门两侧墙壁上置有店招,右面为酱字,左面为园字,每字高约一丈二,宽九尺,白漆底,黑漆字,十分醒目。店堂三开门宽度,檐口高二丈一,地上青石铺面,玻璃屋顶,大白天店堂总是亮堂堂的。

进入店堂,再上二级台阶,迎面便是大酒柜,柜面有六个酒坛口,内置六只口小腹大的陶质酒坛,分高粱、土烧、黄酒、百花酒等。左边是一条长柜台,柜台里面置有多层玻璃窗货架,上层放置瓶装的酱油、酱菜、香醋;中层放置装有各种酱菜的陶钵,酱菜有乳黄瓜、萝卜头、大头菜、什锦菜、糖醋蒜头、咸莴苣、嫩芽姜、条干、瓶儿菜等;下层放置各种调味品。货架两侧放置散装的酱油缸、香醋缸、豆腐乳坛、辣椒盆、豆瓣酱盆。货架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打酱油、醋和酒用的竹端子,竹端子是一种竹制的量具,下端是竹筒,上面留有长长的把,有一两、二两的,也有半斤的。柜台下一排抽屉里,则存放着包酱菜用的干荷叶及捆扎香醋、酱菜用的细麻绳、钱串绳和秤等物。

店堂后面是酱园的露天作坊,足有十多个篮球场大,地上一字排开埋着四百多只直径一米五的大砂缸,靠北边一百多只缸,缸上有木盖,缸下有火道,可以烧砻糠、木屑加温,用以酿制香醋。南边的二百多只缸用于制酱、酿制酱油,缸上架着人字形木架,是盖芦席用的。雨天盖上,晴天掀开,任其日晒自然发酵。

恒美酱园以制酱、酿醋为主,腌制酱菜为辅。在做酱醋的后作坊,有两位大师傅,一位姓高,一位姓汪,都是苏北人,不但手艺相当好,为人处世也忠厚勤恳。每年春末,酱园大量收购老青菜、老莴苣,腌制瓶儿菜、咸莴苣。这些老菜都是附近下河头、小教场、大觉寺、京岘山的菜农用肩挑、车推送来。在收菜的同时需雇人将菜切碎便于腌制,附近的老、弱、妇便自带工具来酱园切菜。一个人起早带晚,只能挣得一升米的工钱。

恒美酱园的产品,最有名气的当数豆瓣酱,酱色纯正,味鲜可口,不单是附近住家购买,连城外银山门一带的居民以及东门、南门外的菜农和东乡、南乡的乡民也慕名前来购买。每天上午,酱园店生意最红火,店门口歇满了菜担子,卖完菜的菜农都顺便捎带一些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之类的调味品回去。恒美酱园的豆瓣酱、香醋、酱菜等产品由于品质优声誉好,还销往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九江、安庆、芜湖等地。

儿时,常去恒美酱园打酱油、买酱小菜,酱油不需打最好的,二抽、三抽就成,顺便花五分钱买一包萝卜头。酱园柜台伙计王胖子手脚麻利,一笔生意,从打酱油、酱菜称重到用干荷叶包扎、钱串绳捆扎,三两分钟就搞定了。

如今,城市大了,街道新了,面貌美了,古城终没留住昔日的酱园店。但老酱园店里飘出的酱味醋香,却始终萦绕在我们的鼻尖、心底,久久不去……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潘春华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