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追逐洋品牌≠“高端大气上档次”

发布时间:2013-10-25 07: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味追逐洋品牌,以此来表现自己对高端生活的追求,表达自己不落人后的消费水准,这其实恰恰暴露了内心的不自信。

“十一”期间,有游客在美国一家星巴克发现,同样产品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许多。据媒体报道,星巴克中国高价的背后,是高额的营业利润率,远超美国,甚至是欧洲等地区的16倍以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洋品牌在价格上给中国消费者的特殊“待遇”已经不是秘密了。值得深思的是,那些收入水平并不高,却支撑着洋品牌高利润率的中国消费者,到底从洋品牌身上获得了什么?

其实,星巴克只是洋品牌在中国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诸如食品中的哈根达斯、服装类的GAP等,在其诞生地都是平民商品,到了中国却成了高端优雅的象征。不过,即便明知道洋品牌在价格上“优待”中国人,还是有消费者买账,坐在星巴克点一杯拿铁,还不忘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在不少人眼里,洋品牌就意味着“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点洋味道的商品,给人的感觉总是要高级一些,谈论起来也要拿腔拿调。甚至还有一些人,把某个品牌是否在一座城市开店,当成了评判这座城市层次高低的标准。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一些国内品牌也对洋名字趋之若鹜。小到服装、食品,大到家装、建材,单看名称已经很难辨别一些商品的真实产地,就连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小区楼盘,也常常冠以“加州”、“巴黎”、“普罗旺斯”等欧美地名。环顾身边的各种生活用品,有一些只在国内销售,上面也印上了密密麻麻的洋文。这种国内商品名称上的“国际化”,与部分消费者对洋名称的青睐相互推动,使得人们对洋名称的包围习以为常了。

不可否认,一些洋品牌确实具备较高的品质,但在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它们在收入水平不高的中国还能取得远超其他市场的高利润率,确实反映了一些中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上的特质:我们似乎更愿意通过洋品牌来表现自己对高端生活的追求,表达自己不落人后的消费水准,也愿意为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支付更多的钱。这其实正是不自信的表现——需要借助洋品牌的“力量”才能证明自己“上档次”。一些原本平民化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时,往往选择地租较高的商业场所,宣传时更注重概念营销,恰恰契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按理说,消费者最看重的应是商品本身的质量以及商品是否物有所值,名称是否“洋气”、品牌来自哪里,不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正因如此,洋品牌的超高利润率以及洋名称的异常“火爆”,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

(娄世强)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娄世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