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紧箍咒关键是“紧不紧”

发布时间:2013-10-18 07:4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禁问目的地”的紧箍咒关键是“紧不紧”

 

10月12日发布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取代了原标准,新增了对出租司机个人及其服务流程的要求。标准规定,在乘客上车前,司机不得有询问乘客目的地等挑客行为,在问清目的地后,选择合理路线,按规定开始使用计价器,不得绕路。

  (10月13日《北京晨报》)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出台相关规定的目的在于给出租车司机套上“不得拒载”的“紧箍咒”,是想将“拒载”行为“消灭”在上车前可能的范围之内。然而,不得“拒载”的规定各地其实早已有之,执行得并不乐观,再加上一个标准委的“上车前不得询问目的地”的规定,就能对“拒载”行为“药到病除”吗?值得怀疑。

出租车司机“拒载”原因诸多,其一,乘客所去地点涉及城市高度拥堵路段,“堵”的厉害之下,司机认为不划算就会想方设法拒载。这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城市交通设施硬件的问题;其二,一些城市出租车早晚交班期间,让一些司机“无法拉客”,这是“拒载”产生的“刚性因素”,往往不以司机意志为转移;其三,才是司机关注的利益问题,跑的“近”、“不划算”。

禁止司机在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其实与最终“拒载”与否没有直接关联。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出租车司机,即使提前询问一下目的地,也不必然构成拒载,“近”也一定会送。而一些素质差的司机,即使乘客上了车,也会有种种理由“撵人下车”。而上述禁止在乘客上车前“询问目的地”的规定,本身也是一个原则性的“倡导”,没有相关的罚则配合。这样的“规定”,最多像一个吓唬司机的“紧箍咒”,不是真“紧”而是“假紧”。意义恐怕不大。

单纯的硬性规定司机如何如何,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禁止“拒载”的规定各地执行和实施并不好,足以说明问题。而一个“上车前不得询问目的地”的规定,更会因为“取证难”问题,更多的沦为一种形式。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出租车拒载现象,应该理清原因、分清责任再行解决。对城市道路资源配给不合理造成的原因,城市建设者和交通部门责无旁贷,真正完善道路交通设施,让路途“顺畅”起来、让出租车跑起来“划算”。对于早晚交班时的“硬伤”,政府方面更应多从增加公共交通资源方面入手,加强政府的公共责任,补足出租车特殊时段的供给不足。最后,才应该重点考虑司机的利益需求,譬如从加强对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从加大对“拒载”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入手。如此,多方发力才有可能真正“堵住”拒载“漏洞”。

毕晓哲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