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16日)上午和下午,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机构传达了现任南京市长季建业因“严重违纪”,被带走“双规”接受调查的通知。
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季建业,2009年出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并任代理市长,2010年正式担任了省会城市南京市市长,官至副省部级。由公开报道,人们不难计算出,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季建业是第十名落马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其他9名落马的(副)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是衣俊卿、李春城、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王永春、蒋洁敏。
最令人惊奇的是,季建业被带走双规尚不到一天,竟有媒体报道说,“有南京官员表示,季建业落马在‘意料之中’”!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里的“有南京官员表示”中的“南京官员”究竟是何等人物,如何具有此等“能掐会算”的本事?报道中所谓“南京官员”究竟根据什么产生了这种“意料”?“南京官员”把产生这种“意料”的根据向有关方面反映了吗?“南京官员”拿起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并根据“意料”与季建业进行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组织生活”了吗?“南京官员”为什么不早早公开说出自己的“意料”,从而对季建业起到一种“猛击一掌”、“断喝一声”的作用,阻止他继续滑向最终被双规调查的深渊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也大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坦白地说,谁都明白,不是上述“南京官员”不厚道,也不是这些官员在有先见之明的情况下“乐见”季建业“摊大事”,而是几乎所有官员都清楚,上述那些看似正规的防止腐败的途径,真若践行,会给个人带来极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是带给“被意料”的人,而是带给产生了“意料”的人。
在现实中,也正是这种“意料”,对反腐败工作及其绩效造成了压力。也就是说,这种“意料”的产生和流行,在产生正式反腐机构工作效率的反衬效应的同时,也自然会产生人们对腐败势头和反腐态势的双重忧虑。如果总是有人“意料”在先,而反腐机构的作为在后,甚至连作为都不作为,如果反腐机构的作为总是被“意料”推着走,似乎只是去证实或证伪“意料”的根据,那么,反腐败就很难取得主动,就很难令公众满意。
很多年前,浙江某地有个人称“阿太”的“地下组织部长”。这个“阿太”只是个街头混混,但就是因为有独特的动力和毅力,不断在娱乐声色场所记录该地主要官员的进出情况,从而在“准确的地点”和“准确的时间”把当地主要官员的“辫子”一应捏在手里,进而颐指气使,喝令官员,干起了批发乌纱帽的买卖……其实,问题正在于为什么连这个街头的混混都知道什么是掌握官员品行的“准确的地点”和“准确的时间”。
由此,上述“南京官员”所谓“意料之中”就有了相应的出处。据报道,季建业一到南京市长任上,便迫不及待地迅速启动了许多耗资巨大的城市工程,致使南京这座古城不断被“开膛破肚”,把南京搞得“秋叶与灰土齐飞,苍天共黄土一色”,结果是南京公众“民怨沸腾,并不断有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如果从季建业在南京市长任上启动大工程算起,“民怨沸腾”、“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时间差不多已经持续了4年。4年时间,如果“反映情况”能够推动“有关部门”高效行动,那么,“南京官员”的“意料”也许就会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