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节,您家里的老人还好吗?
●调查提示●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昨天,是今年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您认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渴盼的是什么?您与家中老人相处,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动了,你会如何选择安排父母的余生?本期调查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调查图表一:您认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渴盼的是什么?
调查图表二: 您与家中老人相处,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
调查图表三: 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动了,你会如何选择安排父母的余生?
近四成受访者:老人晚年生活最渴盼精神慰藉
本期调查共收回纸质问卷231份,有143名网友通过金山网等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渴盼的是精神慰藉;超五成受访者与家中老人相处,理想的居住模式是“老人和子女同住一个小区,两个单独空间”;超五成受访者表示,如果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动了,会请保姆照顾他们,定时去父母家查看。
近四成受访者:
老人晚年生活最渴盼精神慰藉
您认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渴盼的是什么?有21.4%的受访者选择物质方面,39.5%的受访者选择精神慰藉,32.6%的受访者选择了养老服务,有6.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我奶奶今年79岁,一个人住在老家,身体挺好的,生活也能自理,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下乡去看她。”受访者黄小姐说,自己能感觉得到,每当大家去看望奶奶的时候,她那种欣喜的表情,“当然是渴望精神关怀多一点,胜过了物质。”
超五成受访者:
理想的居住模式是和子女同住一个小区,两个单独空间
养老问题中,很大的一个就是老人和晚辈的居住模式。您与家中老人相处,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什么?8.3%的受访者选择和子女同住一个大门;52.6%的受访者中意“和子女同住一个小区,两个单独空间”这样的模式;而也有21.3%的受访者选择离开子女,住进敬老院;17.8%的受访者选择“说不清”。
“如果我老了,希望能有设施完善、服务到位、价格实惠的养老院,住去养老院也挺好的。”被问及这一话题,受访者郭先生表示,现在的养老院设施、服务等还有待加强。
超五成受访者:
请保姆照顾父母,自己定时去查
有一天父母老了不能动了,你会如何选择安排父母的余生?有31.2%的受访者表示保姆信不过,养老院更信不过,把父母接到身边,亲自细心照顾;有52.3%的受访者选择“没有时间,请保姆照顾他们,定时去父母家里查看”;11.4%的受访者选择“送进养老院”;7.1%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知道父母的不易和伟大。如果条件允许,等我爸妈年迈了,不能动了,我肯定会把他们接过来和我们同住,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受访者杨女士初为人母,她这样表示。(记者 胡冰心)
相关报道:
专家:社会养老机构亟待做大做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昨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第一个老年节。街头、景区,很多老人在子女和家人的陪伴下游玩,共享天伦;然而,也有不少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却没有感受到重阳节给予他们的快乐。专家表示,目前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责任承担缺乏准确的定位,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社会养老机构亟待做大做强。
家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
对于家住万科的毛老来说,房子再大,条件再好都是空的,最重要的是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惜女儿嫁到新加坡,基本上一年回来一次。”毛老今年70岁,20年前老伴去世,自己一个人送女儿出嫁,看着女儿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女儿和女婿都是知识分子,前几年自己创业,现在事业做得还可以。”虽然女儿多次要求父亲搬到新加坡和他们同住,但毛老总是不答应。在毛老看来,落叶归根,自己的家始终在镇江,去了那里没有亲戚朋友,生活也很不方便,“想他们了就打打电话,但也不能多打,怕影响他们工作,内心当然是希望他们能回来的,但子女有他们的生活,不能强求。”
在老年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殷先生对父母的想念尤为强烈。今年51的殷先生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3年前,父亲去世,“父亲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费用很高,很多人劝我接回家算了,或者送到养老院,但我都没肯。”在殷先生的印象中,养老院那么多老人,服务人员根本不可能专心照顾每一个人,甚至还经常传出虐待老人的新闻,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社区其实平时对老人的照顾也很多,现在母亲有时一个人在家,遇到困难经常打电话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上门帮忙,还带母亲到医院看过病,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
养老机构亟待做大做强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严峻的养老压力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每家都有老人,有的老人和子女在一起很幸福,而有的老人却无处养老。随着30多年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步入而立之年,“这也就意味着,独子养老时代已经来临。”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卞新国教授表示,如今“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形成,独子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三口之家的小家庭需要赡养4名老人,而不少人在看到严峻压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也就应运而生。”
虽然部分老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评价还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服务不够贴心,有时候需求得不到满足,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也是老人们不太青睐养老服务机构的原因之一。”卞新国表示,对于老人来说,生活方便、服务贴心是最基本的需求,有些养老机构并不能完全做到,而政府提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尽管在起步,但发展得并不快,“居家养老有一定的福利性,然而因为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政府投入往往不足,导致部门养老机构因缺少经费难以为继,”居家养老多半开头很隆重,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归于沉寂,“社区居家养老亟待做大做强,更专业、更人性化,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
记者 曾海蓉 配图:谢志斌
情系老人,多种形式欢庆重阳节
镇江西津渡水产公司邀请老人品江蟹。 王呈 摄
13日,又逢一年重阳节。每年此时,社会各界都会开展敬老活动,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让老人们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重阳节”。陪老人出游、邀老人品江蟹、过集体生日……记者看到,镇江市社会各界纷纷以多种形式欢庆重阳节。
西津渡水产公司邀百名老人品江蟹庆重阳
13日一早,西津渡景区小广场上一派喜庆,镇江西津渡水产有限公司邀请到全市100名老人代表欢聚一堂,共度重阳节。
越剧、京剧、独唱……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受到老人们的喜爱。台上演着越剧《送兄别妹》,戏剧迷陈阿姨开心地在台下跟着哼唱了起来。“感谢政府和爱心企业给我们送来的节日慰问,谢谢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心,我们玩得很高兴!”陈阿姨说。一早企业总经理就带着老人们一起游玩了西津渡,还准备了文艺戏曲节目,“企业还特地邀请我们老人品江蟹,今天真是过得有声有色!”
锡剧《前花园会》、京剧《钓金龟》、独唱《爱在天地间》……别小看舞台上这些卖力的表演者,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也已65岁。活动组织者、70岁的俞兰英告诉记者,自己是老年大学越剧班的学员,现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老有所乐。这些节目也都是老人们积极报名参加,随后精心排练,为了在重阳节当天给全体老年朋友们观看。
“江蟹还是年少时候吃过一回,现在品尝起来还是那个味!”说起刚刚品尝的江蟹,周锦荣老人一脸的满足。他说,掰开蟹壳,黄灿灿的蟹黄露了出来,再小心翼翼地把蟹黄掏出来,蘸上调料,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原汁原味的鲜甜美味真叫人回味无穷!”
镇江西津渡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红兵、总经理缪格生还为百位老人分发重阳节红包各一份。缪格生介绍,作为本土江蟹养殖企业,他们一直关注着社会公益。随着渐渐迈向高龄化社会,老人群体越来越多,急需关怀,此次活动就是希望能为老年人做些事,与他们同乐。
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爱心小饭桌”邀请老人吃团圆饭。 文雯 摄
社区: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
13日是重阳佳节,宝塔路街道车站社区“4A驿站”邀请退休老教师以及社区福星寿星代表共46人欢聚一堂,一起过节。
在活动现场,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歌声的响起,志愿者们点燃了生日蜡烛,为现场11名过60、70、80岁生日的老人庆祝生日,表达大家最衷心的祝福。吃着蛋糕,听着歌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记者也被现场热烈又温馨的气氛感染、感动着。
“这盆景真漂亮,从来没见过啊,这次真是长见识了呢!快来给我们我们照张相留念。”前天上午,金山街道小街社区党总支组织社区老党员、老年志愿者、孤寡老人一起参观游览了扬中园博园。在园博园里,老人们一进主馆,目光就被一楼的盆景和根雕艺术牢牢地吸引住了,在感叹园区的美丽时,不忘拍照留念,玩得不亦乐乎。“平时很少出门,国庆期间就在电视上看到扬中有个园博园,社区组织我们过来一看,果然气派!”家住小街社区的张奶奶在逛了一圈后,乐呵呵地说。
宝塔路街道李一社区则联合辖区内幼儿园开展“敬老月,节日的祝福”活动。重阳节前,小朋友们有的手拿鲜花,有的手捧自己画的图画走进社区,为老年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祝你们长命百岁!”“祝爷爷奶奶笑口常开!”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和自制的礼品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的笑声。
(记者 杨佩佩)
评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筱 璃
13日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今年的这天,恰恰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以来的首个法定老年节,这也为其带来了超乎往年的关注。
报纸上、网络上,在节日前夕特别报道关注了一些独居老年人孤独的生活境况。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这样的老年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无论是在城市的花园,还是在农村的巷口,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形单影只的身影;即使身处设施一流、有人相伴的养老机构,发呆、等待依旧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光。当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怎样养老,不仅关系到今天的老年人,也关系到未来的每一个人。
养老首先意味着投入。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要有财政投入,具体到每个家庭,子女赡养孝敬老人也是不小的开支。但是,如果只算经济账,有关养老的话题就会过于经济理性。现在大多数老年人所担忧乃至恐惧的或许并不是老无所养,而是老来孤独。有时候,我们以为老年人衣食无忧,应该是别无所求,却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让老年人过得身心愉悦,家庭和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因为老龄化的人口趋势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两个年轻人要照顾四个,甚至更多老人,的确力不从心。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机构迎来春天。但无论如何,家注定是老人最眷恋的精神港湾,子女注定是父母不舍的牵挂。也许,打个电话比千里奔波的团圆更省事;也许,匆忙的一顿饭比在家住上一天更方便,然而,当亲情可以用“性价比”来衡量,这又是多么无语的悲哀。
别忘了,当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用筷子,听我们抱怨繁重的课业,帮我们纾解职场的压力。然而,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了。所以,当有一天,他们记性变差,接不上话;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当他们走路时步履蹒跚,别催促、别抱怨,请紧握他们的手,就像当年他们牵着我们时一样。
身边故事:
居家养老平台助力老人安享晚年
独居老人家里热水器坏了,通过“呼叫器”,家政公司第一时间上门维修;老人在家突发疾病,通过“呼叫器”,120急救车会及时赶来开展急救……这神奇的“呼叫器”,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家居难题,而且让老人的子女更加安心。
这个呼叫器的终端就位于镇江市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这是金山街道为了探索养老模式的新突破,于去年5月在辖区构建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记者了解到,该平台运行至今,纳入服务的老人达3200多人,其中有850名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信息服务。这一平台,也赢得了辖区老人的肯定,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2年5月,金山街道作为润州区首家试点,按照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模式,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老年人群为服务对象、企事业服务机构为网点、社区义工为补充”的全方位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平台的运行中,成功运用了优质的公益资源,如迎江路中心社区的“叨叨团”等。如今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只要老人按下钥匙扣大小的“呼叫器”,工作人员就会为老人提供菜单式服务。“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联系他们,如果联系不上则联系其家人、邻居,立即前去查看发生什么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救助。”迎江路中心社区负责人阮庆红介绍,平台还能根据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分类定制服务。
(记者 胡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