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始办于晚清1910年,是中华民国最高级别的运动会。1949年以前因为局势动荡,间隔不规则的举办,1948年上海全运会是最后的一届,这期间实际上一共举办了七届。从1910年到1948年,我国共举办过七次全国规模的运动会,参加过三次奥运会,地方性运动会更是难以记述,当年的报刊媒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首次举办没有正规名目
1910年,中国举办第一次博览会(亦称南洋劝业会),预计当年10月中旬在上海召开。时有美国传教士爱克斯纳感到机会难得,于是通过上海青年会,倡议发起一次全国规模的体育赛会,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很快自发组织起来,并于10月18日至22日在南京举办。这次全运会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博览会的一个附带体育集会,当时称作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为全国学界运动会。
这次运动会无疑是新兴事物,虽然成绩平平,但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辛亥革命后,民国当局将这次运动会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刊载赛事信息提高报纸知名度
第四届“全运会”于1930年4月在杭州举办,蒋介石任此届全运会名誉会长。江浙(沪)一带是蒋介石中央政权的大本营,江浙(沪)财团又是蒋介石政权的“金库”,选中杭州办会实质是为了抬高蒋政权及江浙 (沪)财团的威信,所以以后的几届“全运会”也都由国民政府在江浙(沪)举办。
为了办好第四届 “全运会”,当局不惜投巨资建造规模宏大的体育场(今浙江体育场),并由此届“全运会”起增设了女子正式竞赛项目。此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1627名,其中女选手464人。哈尔滨田径女选手孙桂云力挫群芳获两项冠军,辽宁田径男选手刘长春获3项冠军。当时上海《时报》敏感地看出社会已经对体育比赛深感兴趣,为提高报纸知名度,率先及时地利用《图画时报》,整版刊载体育赛事。
1933年举办南京第五届全运会的南京中央体育场
军事冲突致赛事延期两年
第五届“全运会”历经坎坷。原定于1931年10月10日在南京东郊新竣工的号称“远东第一”的中央体育场举行。不料1931年突然发生“九·一八”事变,紧接着1932年又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全运会延期至1933年10月10日才举行。不过这次运动会引起全国民众高度重视,本次全运会由国民党政府组织筹委会主持,共有33个单位参赛,运动员达到了2693人。比赛项目除与上届相同外,另增加女子游泳及垒球两项。比赛结果共打破21项田径、4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获这届运动会的总锦标。
为报道这次运动会,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叶浅予主编一部专刊,铜版纸精印,著名画家张光宇负责发行。本届“全运会”首次将“国术”(中国武术)列入竞赛项目,北平、南京队分获男女“国术”团体冠军。辽宁刘长春的男子百米跑以10秒7的成绩创民国时期最高纪录,并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
开创奥运会参赛记录
鉴于刘长春的优异成绩,中国体育协会向教育部申请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但临近参加时,教育部却以准备不足为由取消参赛。时值“九·一八”事变不久,日本人得知刘长春情况,试图邀请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参赛,引起社会舆论大哗。受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资助,刘长春才得以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领队沈嗣良、运动员刘长春在海上飘行28天才到美国,第二天就参加比赛,由于奔波劳累,技术发挥不充分而没有取得名次,但毕竟开写了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参赛记录。
绥远队男运动员
东北运动员提醒观众“勿忘国耻”
第六届 “全运会”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在上海新落成的江湾体育场举行。这届“全运会”由政府包办,政府大员几乎都介入,并第一次按民国当局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运动大会举行办法》执行,在参加办法、比赛规则、录取办法等方面趋于规范化。参加单位38个,运动员2286名(其中华侨168名)。此前,在全国38个省市进行了预选赛。
开幕式上,上海3000名小学生集体表演了太极拳,近10万观众观看了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上,东北运动员身穿黑色丧服以示国土沦陷,高举黑白两半的旗帜以示不忘故乡的白山黑水,他们还表示“不在竞争胜负,惟希国人勿忘东北而已”,全场观众为之肃然。这届全运会共打破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纪录。辽宁刘长春不负众望,夺得男子百米第一,马来西亚华侨傅金城、上海黄安国分别摘走200米和400米桂冠。香港女子游泳选手杨秀琼身材苗条、容貌靓丽,囊括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全部冠军,故人称“鱼美人”,轰动一时。第六届“全运会”纪念册专门为其印制一张泳装彩像。
“六运会”是民国时期办得最好的一次,许多报刊都设专版或专刊介绍,《东方杂志》还为此出版了号外,每日报道,不仅内容翔实,而且印刷精美。
聋哑运动员获长跑冠军
1948年5月,风雨飘摇的南京国民政府为粉饰太平,在上海举办了第七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2677名(华侨358名)。申报馆为之出版了专刊。大会开幕式仿效奥运会搞了火炬接力跑。 5月2日下午,运动员手擎火炬,从南京总统府出发,沿沪宁公路南下,5月5日下午抵达上海江湾体育场。
此届“全运会”成绩不甚理想,仅打破全国纪录十余项,且多系香港、台湾及华侨运动员所为。首次参加“全运会”的台湾队一鸣惊人,获得男子田径赛全能桂冠、男子垒球冠军等多项好成绩。女子游泳运动员以香港黄婉贞、黄婉生最著名。相比之下,内地运动员由于多年战乱等原因,技术水平倒退,仅男子长跑运动员楼文敖和女子全能运动员王淑桂成绩突出。楼文敖是聋哑人,但参加正常人比赛仍取得冠军,成为大赛亮点。
参加1933年全运会的华侨网球选手
参加民国全运会裁判员免费乘火车
民国规定,全运会如果在首都举办,经费由国库开支。如果在地方举办,经费则由各地方负担。但是,各省市参加全运会运动员的交通、食宿费等均由各省市自筹。民国期间的火车、轮船费用都不便宜,所以交通费占开支很大一部分。如广东省参加1935年全运会,下拨的差旅费多达两万七千多元。
民国时期国力衰微,各省市参加全运会的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只能千方百计节省开支。为此,1933年,负责筹办民国全运会的教育部致函铁道部,请求对各地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裁判员乘坐火车费用予以减免,铁道部同意了这一请求。
具体的减免办法是,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裁判员乘坐火车,凭加盖全运会筹备委员会公章的执照,可以减免车费,运动员收半价(初期为四分之一)、裁判员免费。筹备委员会要先期将运动员、裁判员人数、名单、行经车站等告知铁道部,由铁道部发给各铁路局,以方便售票查票。减免执照的有效期是全运会开始前一个月到结束后半个月。
关于民国铁路与全运会的故事,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开通全运专列。1933年,为便于观众观看南京全运会,京沪(南京到上海)铁路局特别开通全运会专列。专列每天对开两趟,只停靠苏州、无锡、镇江、常州等大站,车票可以打七五折,乘者非常踊跃。还有1935年上海全运会,为方便运动员和观众出行,特意修建了一条从上海北站直达江湾体育场的小铁道,堪称一时之盛。
民国时期的全运会,由小到大,步履维艰,但毕竟是拉开了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帷幕,为新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北京青年报、内蒙古日报、青岛新闻网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