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黄金周制度实施的第15个年头,休闲出游已经成为许多人度过假期的习惯。
国庆黄金周期间,人们在充分享受假期休闲之余,亦不得不面对纷乱嘈杂环境中的种种尴尬:国内许多知名景区人山人海,景区“沦陷”频频上演,不文明出行现象也如影相随……如何让黄金周“保值增值”,值得各方思考。
国庆长假,国内许多景区人满为患。故宫大大超出接待量、长城上人流如织、西湖见人不见桥、凤凰古城游客摩肩接踵,华山索道前排起长龙,大理到丽江大塞车数千车辆被堵路中……其中以九寨沟为最,10月2日,因交通不畅,数千名游客滞留山上,时间长达5小时,天气寒冷,苦不堪言,并引发局部冲突,景区为此公开道歉。
年年岁岁花相似,景区“沦陷”频上演。去年国庆8天长假,故宫、长城、华山、普陀山、丽江、三亚、鼓浪屿等景区也是不堪重负,几乎“瘫痪”。九寨沟更是如此,深夜12点赴沟道路仍纹丝不动。可以预见,只要集中休假现状不变,“望长城内外,人海茫茫”、“鼓浪屿要被踩沉”的旅游怪象明年也许还会继续上演,而且范围还将扩大,情况更加严重。
针对九寨沟事件,有专家建议借鉴国外预约游览的做法,限制人流。暂且不说平时都是淡季、一年就指望黄金周大赚一笔的景区愿不愿意,游客也未必能接受,舟车劳顿大老远跑到景区,结果因为景区限制人流买不到票,白跑一趟对某些人来说比滞留在景区更不能接受。今年黄金周数据未出,去年约有一半中国人总超7亿人次出行、旅游,仅全国纳入监测的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就这刚性需求,怎么“预约”?“池子”就这么大,一下子将一条河的水注入,不溢才怪。
正如数千万人同时挤上高速公路享受“免费午餐”,公路成为“停车场”是必然的,超过13亿中国人在同一时间进入假期,旅游乱象也是可以预期的。景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保证大多数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要说旅游热情,中国人未必不比别国高多少,但其他国家极少出现我国这种奇观,除了人口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休假制度安排。国外普遍采用带薪休假制度,职工可以自行决定休假时间,避免集中休假、扎堆出游现象。
我国的黄金周制度自1999年开始实行,至今已有15个年头,制度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而设计,然而,根据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的专题研究表明,黄金周对旅游经济增长没有实质性的正面效应,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作用。此结论也可以这样理解,黄金周只不过是将旅游效益集中起来而已,对刺激消费作用有限。然而,黄金周的负面效应却早已凸现,种种弊端,不言而喻。将国民休假制度当作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工具,异化是必然的,黄金周制度到如今已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有没有比黄金周弹性更大、漏洞更小的代偿机制?回答是肯定的。带薪休假制度,将休假权还给国民,肯定是大势所趋,未来破题之着眼点所在,但在当下落实有一定困难,尤其在一些企业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以较大弹性的休假来修正刻板的黄金周制度?譬如将黄金周时间安排更周全一些,避免过于集中与折腾;譬如分区休假,全国按不同区域按不同气候特点分散休假,甚至将假期安排权交由各省自行决定,局部分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错峰”,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巨大压力。相信只要愿意反思,办法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