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焦山内江还能看到放排的情形。
这4张明信片,均发行于上世纪前半叶,影像尤其珍贵。
焦山,山水天成,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象山夹江对峙,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有“浮玉山”之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非我笔力所能及。今年7月,星云大师来到镇江时,还欣然回忆了十八岁时在镇江焦山佛学院学习的经历,三年的焦山生活,为星云大师的佛门生涯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于我,对焦山更是有一分深情和敬仰,因为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高僧茗山法师。茗山法师在焦山数十年,对焦山作出了重要贡献。茗山法师圆寂已十余年,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眼前浮现。
我记得很清楚,我是1976年5月11日,随姑母到镇江黑桥西“德元堂”拜望茗山法师而认识茗山法师的,姑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1979年7月,茗山法师回到焦山定慧寺继续担任方丈,我又多次陪同姑母到焦山拜望茗山法师,每次去都感受到了文革之后,定慧寺所受到的冲击,感受到茗山法师为了尽快恢复定慧寺而日夜操劳呕心沥血。记得当时的定慧寺就如同一个建筑工地,到处是木材钢筋、水泥砖瓦。1980年秋,我陪同姑母往焦山定慧寺拜访茗山法师,蒙留宿寺中客房,并为余备米粥山药,至今齿颊犹留余香。
茗老生活节俭,每天下饭的菜,总是豆腐、青菜和豆芽;写字剩余的墨汁总是用笔一点点收入瓶中;每天大量来信的空余部分,总是剪下用于草稿。他一生布衣蔬食,自奉甚微,一切供养收入,悉数用于建寺育人,赈灾济困,支持国家、地方建设。焦山斋堂的显著位置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当思来处”四个大字。我亲眼看见他用餐后,取下假牙倒点开水涮涮,然后喝下去。
茗山法师是佛教界诗僧,他曾写了《喜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三十五周年感赋》等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1978年、1993年赵朴老先后几次视察焦山,与茗山法师吟诗唱和,传为佳话。茗山法师还酷爱书法,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名山寺庙都有他题写的匾额与楹联。茗山法师先后出国访问过香港、泰国、美国、斯里兰卡、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98年,在他的努力下,万佛塔得以复建,为焦山再添胜景。
关于焦山、关于茗老,各方的资料很多,我自不必赘述。近年来我痴迷老照片收集,着实得到不少关于焦山的旧影,有发行于上世纪初期的明信片,也有日军侵华时期的老照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就更多了,看这些旧影,焦山的沧桑变化着实令人感喟,现奉献部分于广大读者共赏,也聊以表达我对焦山的深情、对茗老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