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入法为何难解“寂寞中秋”
“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位“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之时,然而很多“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寂寞中秋”。今年中秋节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9月19日新华网)
其实,“空巢”老人的“寂寞中秋”由来已久,仅仅依靠“常回家看看”入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奏效。毕竟,“常回家看看”要做到依法而行,相应的配套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亲情自觉和法律约束是两条永远都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不愿回家或不能回家的两难境况。如此一来,“常回家看看”有法不依也是实属无奈。
首先是老人不愿回家。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九成老人愿在养老院过中秋,表示不愿回家给儿女添麻烦。“过节来不来看俺都可以,俺啥也不想了,只要过得舒坦,在哪儿不都是家?”不少老人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不回家过节的老人大多数是因为子女在外地,工作比较繁忙。也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觉得回家过节比较麻烦就不愿回去。简言之,老人不愿回家是不希望子女太过奔波劳碌,自己情愿“受罪”,也不会把子女一同“捆绑”。
其次是子女不能回家。“月是故乡明”,绝大部分子女并非不孝,只是社会发展及带来的激烈竞争令他们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现实当中,不少工作岗位需要有人在岗,例如公交司机、的士司机、售货员,例如交警、工人、新闻记者编辑等;还有不少人却因为异地奔波,假期太短。因此他们并非不愿“常回家看看”,而是环境制度让他们不能回家,致使回家过中秋只能是一种奢望。
再者,回家过中秋的“经济成本”也是一大原因。算算时间再算下成本(包括车费、礼物费用等),导致不少人中秋不回家。据笔者所知,有些人回趟家一次要花费数千元,一个多月的工资都没了,对于普通打工者来说,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与此同时,时间、加班、车票等因素也造成了很多人不能回家过中秋。
因此,从这些现实环境中不难找到“寂寞中秋”的缘由所在,也深深体会到了“常回家看看”入法为何难解“寂寞中秋”。要看到,“寂寞中秋”不是一年两年才有的事情,而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社会矛盾。老人要在传统节日期间不寂寞,“空巢”不“空心”,只是一部“常回家看看”还远远不够,还需政府、社区、家庭拧成一股合力,方可改写“寂寞中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