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哪位元帅被《时代》称为亚洲的敌人

发布时间:2013-09-18 08:4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文摘自《老人报》2013年9月11日A13版 作者:李辉 原题为:《1965年,《时代》封面上的陈毅》

  1965年1月26日,陈毅成为《时代》封面的人物。封面通红为底,陈毅的肖像画醒目地安排在下方,肖像右侧为一句身份介绍:“红色中国的外交部长陈毅”。为形象表达,《时代》还配上一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老虎,虎口张开,露出锐利牙齿,两耳竖起,双眼正视前方,与陈毅肖像互为补充。

  外交家陈毅

  1965年1月26日,陈毅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当时,越南战争硝烟正浓,中国态度如何,是否介入,如何介入,成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身为副总理的陈毅,自1957年起接替周恩来兼任外交部长。

  美国正深深卷入越南战争,其媒体当然尤为关注。“亚洲的敌人”——《时代》封面左上角斜挂的这句话,简明扼要,把美国的忧虑,可谓表达得相当准确。

  《时代》报道开篇,如同讲故事一般,颇为生动而详尽地叙述陈毅近期参加的一些外交活动,包括与苏联总理柯西金在北京的会谈,试图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对手形象:

  一个戴着黑墨镜、气得跺脚的人,走出北京紫禁城——过去中国皇帝的所在地,如今红色领导人的住所。他是陈毅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毛泽东主席的发言人,“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最邪恶的敌人”,陈在苏联大使馆发表演讲时说,“和平共处存在问题。只有采取具体行动反对美国,中苏联盟才会受到考验,得到缓和。”

  走进尼泊尔大使馆,陈显得更为兴奋。“一派胡言!”当问及美国要求停止共产党游击队在南越的进攻时,他如此高调地说。他预言道:“只要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还留在印度支那,那里就不会有和平。”随后,陈对一个瑞士记者说:“在北越受到攻击时,中国人民不会坐视不管。中国和北越,唇齿相依。”(《时代》,1965年1月26日)

  尽管被视为美国的“对手”,《时代》却不能不钦佩陈毅的外交才能,尤其对陈毅的性情、风格的描述,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内心的欣赏:

  陈的性格,非常胜任其职以达到北京目的:活跃、儒雅、坚韧,他既可以在加纳的阿克拉·克瓦米·恩克鲁玛与周两人打乒乓球时当裁判,也可以在雅加达与西努克夫人一起跳舞,与西哈努克先生谈论“新兴力量与旧势力”的话题。几年前,在加德满都,当一名印度记者要他谈谈西藏时,他对其大发雷霆。另一场合,他模仿赫鲁晓夫而让日本企业家为之开怀——他提到赫鲁晓夫评论中国的缺点是“除了一堆人肉,一无是处”,而他的大肚子正好是一佐证,他反复讲,脸越涨越红。一次,一个美国记者拉住陈,问他中国是否会承认美国,陈乐呵呵回答:“不会!”(《时代》,1965年1月26日)

  诗人陈毅

  《时代》注意到,陈毅虽未参加长征,却仍以自己的能力、性格和特殊经历,在中共核心领导层占据了一个显赫位置。

  令我好奇的是,《时代》早在1948年最初报道陈毅时,已把这位中共将领定位为诗人。其率先引用的诗句,正节录自他的《梅岭三章》。

  时隔18年,陈毅成为封面人物时,《时代》仍把他视为一位诗人。在封面报道里,《时代》再次引用他在外交活动中所写的新作:

  像毛一样,陈也是一位诗人。不过,他的诗与其老板的诗相比,较少理想色彩。一九六一、六二年之间在日内瓦举行老挝和平谈判时,他写道:

  枕水卧龙河,对山法兰西。

  风月多情甚,照拂人忘疲。

  (《时代》,1965年1月26日)

  性情中人的诗人陈毅,在成为《时代》封面人物一年之后,比《梅岭三章》岁月更严峻的另一种考验,摆在他面前。他依然信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仰,依然如过去一样崇敬毛泽东。但是,他仍在努力做一个自己,即便卷入“文革”漩涡,即便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局面,陈毅还是过去的诗人陈毅,在变幻莫测的现实场景里,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他的话依然振聋发聩......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