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国内·社会

莫以娱乐化心态解读“处女血”科研

发布时间:2013-09-17 09:0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日,北大未名BBS和北师大论坛“蛋蛋网”上,分别贴出一则招募“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大学生提供静脉血用于课题研究的网帖。帖子落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室”。对此,有网友表示不解,为何“非处不可”?(9月12日《新京报》)

对于网民质疑,课题组成员表示,他们正在研究的HPV病毒检测需要一个阈值判断阴阳性,目前国际公认的是用处女血清做对照,所以才会招募处女大学生志愿者提取阴性血清样本。看来,科研课题组的做法并非没有依据,也断非像网民们想象的那样这是一种带有畸态的心理的科研。那么,为什么有科学依据也事实上为国际通行做法的科研项目,却因“处女血”的招募而饱受怀疑呢?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与医学常识相当缺少有关。一些与人们生活很近,但通过肉眼和感官无法判断的事物,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和认同。就如空气污染指数中PM2.5指标一样,这一“指标”只是近一两年才步入公众视野,让广大社会人群知晓和理解,此前的若干年并非空气中不存在“PM2.5”,而是科研本身和科技知识的公众知晓度不够。另一方面却与现实价值中出现的片面理解和解读有关。一说到“处女血”做为科研,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无厘头的做法,从常识上认为“处女血”和“非处女血”不可能有什么本质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引发舆论关注和质疑的原因,本身就与“处女血”这个概念有关。“处女”和“处女血”本身就是一个敏感字眼,也极易成为舆论关注和炒作的对象。而以“处女血”为科研基本材料,无疑会放大部分人群心中的“处女情结”,在时下社会性开放意识渐呈放大之势的前提之下,部分人群在潜意识中会自觉不自学捍卫这种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女”比例呈渐低的境况之下这种捍卫心态往往又得不到现实满足和认同。如此现实中的冲突,和部分人群在看待“处女”和“婚前性行为”的焦虑之下,必然会因为矛盾和焦点的转移,将责难和不解一股脑的排遣到北大的“处女血”相关科研课题上。

对于“处女血”科研课题的误解,与科研宣传不够、科研课题普及率不高有关,更与部分人群在“贞操”和“性开放”的交织之下的心态“分裂”有关。也就是说,“处女血”和“处女血”科研课题本“无罪”,导致时下的“处女血”科研课题被部分人群横加指斥,与指斥者和炒作者的“阴影心理”和不良心态有关。实际上,如果社会舆论和多数社会公众能够明晰“处女血”这一本身可能带有娱乐化色彩的“处女血字眼”,仅仅将这项研究单纯当成一种无关“伦理”、无关“德操”的科研项目,不赋予它诸多的“社会外延色彩”,“处女血”就是一个“处女血”,人们的心态必然会平和许多。(毕晓哲)

来源:光明网 作者:毕晓哲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