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当一些人还在关心自己的信息被浏览5000次或被转发500次之时,更多的人则正考虑着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对拥有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养老问题”已经横亘在国人面前,既让不少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也让一些年轻人背负巨大压力。中国正在直面“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
近段时期,社会各界围绕养老的话题不断增多。先有媒体报道多个省市养老金入不敷出,后有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讨论,最近清华大学提出的“从2015年开始实施有步骤的延迟退休计划”则引来网友的无数“板砖”。9月10日又有一则新消息闯入公众的视野: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55%)。
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是退休工资占收入比。它不仅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且同整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密切相关。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关键点,替代率水平是否合理,反映的是整个制度的安排和政策取向。无疑,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低于警戒线的现实督促“养老问题”必须要找到解决办法。
养老金入市也好,延迟退休也罢,个中原因很多且利益复杂。看似一团乱麻,因而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其中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就是这个“线头”。打破养老金“双轨制”具有扎实的民意基础和强烈的现实需求,2013年初,国家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了养老金“九连增”。尽管国家年年为企业退休职工提高养老金,但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养老金差距悬殊问题依然突出。
应当承认,正如在职人员的薪资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一样,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别。但养老金“双轨制”则是一种制度不公,是在不同社会人群之间形成一道人为的“鸿沟”。这不仅加剧了企业退休人员的不公平感,也不利于形成社会合力,以应对“老龄潮”带来的养老问题。
养老金“并轨”就是要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这会面临群体间的利益协调很难、事业单位人员担心待遇会降低、新旧制度衔接不容易、体制性障碍导致难以一碗水端平等问题,但改革的着力点就在于打破这种固化利益群体的限制,破除“权力自肥”机制,没有“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心理倾向一直存在。在国人的理想还是停留在获取财富的结果上(均富),而不是关注于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上的背景下,养老金“并轨”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共识。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很可能达到12700美元,按照联合国或世界银行的指标,将是高收入国家。不知道到那时,国人的养老还能成为一个“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