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别让聚会偷走我们的青春

发布时间:2013-09-16 10:3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学聚会:你为之心动吗?

 
配图:谢志斌

●调查提示●

毕业渐久,开始怀旧。天各一方的老同学之间,或已十余载未曾谋面,乃至音讯全无。回首当年一起度过的青春,一样赤诚相待的清纯,心灵会为之悸动吗?与其辗转寻消问息,不如大家相约重归“故里”。然而,这难道真的会令人喜忧参半吗?面对同学聚会的倡议,参加还是不参加,真的不是个容易的选择?混得不如意的同学,会碍于面子而不愿参加吗?混得很好的同学,会迫切想要“衣锦还校”吗?中不溜的同学,会在两难之中倍感纠结吗?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真的会掺杂进太多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本期调查将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调查图表一: 您参加过大型的老同学聚会没有?

调查图表二: 您会因为自己这些年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吗?
 
    调查图表三: 您认为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
 

 超三成受访者: 参加过大型同学聚会

本期调查共收回纸质问卷52份,有519名网友通过0511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表示,第一次愿意参加大型同学聚会,后来就不愿参加;超六成受访者表示,不会因为自己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聚会;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时隔多年同学间往来多多少少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

超四成受访者

第一次会参加,后来不愿参加

您参加过大型的老同学聚会没有?35.17%的受访者表示每次都参加;42.07%的受访者表示,第一次参加了,后来不愿参加;15.17%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因为不愿意;7.5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参加,只是时间原因难以成行。

“每次高中毕业聚会,我基本都会去。”调查中,网友“南北徐州”表示,高中全班67个人,每回都能聚上一大半,最近聚会一次是上周,聚会地点安排在离高中三百公里外的旅游城市,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市民李先生则表示,聚会还得看人,小聚随心,大聚听组织安排,不主动也不拒绝。

超六成受访者

不会因发展不成功拒绝参加

您会因为自己这些年发展不算太成功而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吗?12.77%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60.99%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会;26.24%的受访者表示,两难纠结。

“正考虑呢,大学同学毕业10年聚会,路挺远的,纠结去还是不去。”市民吴先生表示,现在同学聚会都会带点攀比心理,这也不奇怪,同学中有混得好的,混得不好的,爱炫的,势利的,但肯定也有谈得来的。“因此对待同学聚会,心态首先得摆正。”

近八成受访者

认为同学间往来多少会掺杂功利色彩

您认为时隔多年之后的同学往来会掺杂社会式的功利色彩吗? 8.2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会,还是纯真如当年;78.62%的受访者表示,多多少少有掺杂;13.10%的受访者表示,同学之情已相当变味了。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光是同学间,就是人与人的交往都会掺杂一些功利色彩。”市民陈希说,聚会虽有聊不完的当年情,但聊完后还是得面对这现实的社会。“还是喜欢小范围的聚会,大范围的聚会就不喜欢参加了。有的同学人名都记不得了,走在街上,行如陌路。”(记者 杨佩佩)

校庆活动上,许久未见的老同学们互相拍照、聊天。石小刚 纪晨 摄

同学聚会:你为之心动吗?

同窗情谊是一种很纯真的感情,弥足珍贵。如果有一天,毕业多年的你突然收到同学聚会的邀请,你会激动,还是会犹豫?抑或是想刻意回避?有些人会在精心准备后赴约,有些人则将此事丢在脑后,还有一些人在收到邀请后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不知该不该去。其实,同学聚会更看重的是“怀旧”,昔日老同学见面,吐槽当年囧事糗事,一起回忆青葱岁月,对彼此心理健康以及互通信息都有好处。

他们:离开校园已经四十多年了

“感觉校园生活还是昨天的事儿,算起来,离开校园已经40多年咯。”宝塔路街道车站社区居民徐临文感慨道。1965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入上海铁道学院(现同济大学)铁道运输专业。

徐临文回忆说,进校学习了一年基础专业课就遇上“文革”,随后的课程就在运动中稀里糊涂“混”了过去。大学毕业面临分配工作时,全班都被分到铁路运输最基层岗位。

由于铁路运输岗位这一特殊性,徐临文班级大规模的聚会从毕业后就从没组织过。“没办法,受职业限制,班里同学都被分在全国铁路各个站点,铁路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些岗位根本没法脱身,聚会只能小范围进行。”徐临文说,毕业至今,印象中颇具规模的就是1998年校庆时,班里4-5个同学一起回学校参加活动,并一起看望老师,这才聚到了一起。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开始出现工农兵大学生。宝塔路街道电力路社区居民朱和平就是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员。

今年78岁的朱和平告诉记者,1970年“文革”初期混乱场面已经渐渐平息,直到1972年实行“推荐上大学制度”。而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是有条件的:必须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基层劳动三年。而他,符合以上条件,便被推荐进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学习。

“文革”特殊政治环境,导致这一代的大学生们不仅讲究同窗情,更讲究“阶级感情”。“‘情上加情’同学间的友谊都非常纯真。”朱和平说,每次聚会不仅是班里聚会,都“号召”整个年级三个班一起近90人参加,基本都是保持“三年一小聚,五年一大聚”。“每次聚会回望大学生活时,每个人都有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彼此感到纯洁无瑕的亲切。”朱和平说,如今,同学中大部分都是科级以上干部,最小的也已年过半百,很多同学已退休多年,儿孙绕膝。大家聚在一起从不讲名利,更多的是讨论退休后的生活。“到了我们这岁数,都是探讨健康和养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嘛!”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77年是改变命运的开端,对国家是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这对于许多梦想上大学生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

镇江市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国辉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977年6月份高中毕业后,先是打打零工,知道恢复高考消息后非常激动,趁着刚毕业没多久还有学习基础毅然决定参加高考试一试。”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仅有4.7%。幸运的是,张国辉属于这4.7%中的一分子,顺利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院专业录取。

由于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大都是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有志青年,他们怀揣渴求知识、报效祖国的梦想,班里学习气氛是相当紧张。张国辉说,班里同学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全班共29人,当时18岁的他在班级里算是很年轻,年纪最大的比他大13岁。“正是因为年龄悬殊,同学间互帮互助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年长的同学在生活上照顾年轻的,帮忙缝被子、洗床单。年纪轻的同学头脑活功课好,在专业课上辅导年纪大的。五年相处下来,同学间建立非常深厚的情谊。

“我们班都是十年一聚,个个都积极参加,每次能来30多人。”谈起同学聚会,张国辉说,他每次聚会都参加,有的同学都是从不辞辛苦从国外赶回来参加。“一见面,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互相之间一点也不陌生,什么都聊,畅所欲言。”他坦言,同学们都上了岁数,可一见面想到大学里人和事,心态都跟着年轻起来。

他们:毕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大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2011年的9月,市民陈先生踏上了去武汉的列车,对他而言,这不是旅行,不是出差,而是和二十多年前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求学时一样,“回学校报道。”

谈起毕业20周年的聚会,陈先生有着分享不完的故事:“我们去了教学楼,找到当年自己的班级教室”“男生们去操场打篮球、踢足球,然后发现,大家都退步了”……聚会时最感人的场景是在礼堂的那场“微电影”,“热心的同学搜集了大家这二十年来的照片和经历,做成一段视频,播放时,礼堂静悄悄的,谁都不愿错过彼此成长历程。”

2001年,刘先生接到了大学同学的电话,“通知我,要在南京聚会了,主题是‘进校十周年’。”都说好事多磨,聚会的那一天,刘先生刚巧是上晚班,下班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了,“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我可不想错过。”当晚,刘先生打了辆车,直接从单位赶到了南京的聚会地点,“下车时已经快两点,车资是一百五十多元,当时就是觉得庆幸,还好我是在南京上的大学。”

回忆起聚会时的场景,刘先生的嘴角都是上扬的。大家聊过去,聊工作,聊家庭。在刘先生看来,同学聚会除了重温同学情,也总能给自己带来些启迪:“就拿孩子的教育来说吧,看看同学们的发展轨迹,你就会发现,基础教育固然需要,但社会这座大学也很重要,以前学习成绩没那么拔尖的老同学,找准了人生的方向,照样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1989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江苏大学)的王先生,现是我市某文化机构部门经理。大学毕业15周年的聚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王先生不仅参加了,并且还是活动发起人之一。他回忆说,全班共52人中,当时好像只有三四人实在联系不上或因身在国外,其余人一听此事,都爽快地答应参加,并对久别重逢深表期待,“尽管最终到场不足40人,但整个聚会的氛围十分融洽。”

谈到受社会浸淫,同学之情会否逐渐融入功利色彩,王先生认为,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既没那么理想主义,也不能以偏概全。”一方面,“同学之间好办事”确实客观存在,这是特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现象。然而,走出围墙之后,领略社会之大,“我们不能完全拒绝得了功利色彩的侵入,但是要坚信当年那份纯真的根基还是牢固的。”

他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

吃饭、唱K……这是29岁的冉旭对同学聚会的解读。2007年,冉旭毕业于北方的一所大学,回到镇江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毕业5周年的时候,大学班级的QQ群签名改成了“想你们了,回学校见吧!”由于大家工作都忙,聚会的日子定在了五一长假,然而即使这样,聚会那一天,原先58人的班级,真正聚在一起的只有二十余人。

饭后的唱K环节,大家的交流并不多,本地的同学早早退场,这场同学聚会更像是外地同学在北方的聚会。

“大学时,班里同学的交流就不多,都是宿舍与宿舍间的小团体活动,所以说起来是同学聚会,到头来还是原先关系好的在一起聊天。”当记者问起是否还会参加接下来的十周年聚会,冉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还不一定有人组织呢,如果到时候有空再看吧,我倒更倾向于和大学的闺蜜们出去旅行。”

提起同学聚会,总给人温馨的感觉。然而现如今,毕业一段时间后的再相见,对一些人而言,却有些“残酷”。小阳200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的美术学院,班里42个同学部分留在上海工作,这为他们定期举行同学聚会创造了条件。可是,喜欢热闹的小阳近来却不太想去参加,为什么呢?

小阳说,班里大部分是女生,毕业快10年了,同学谈论最多的就是结婚、买房和生小孩,这对至今单身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小阳说,除了婚嫁问题,工作也着实让她心烦。“像我这种在小城市拿几千元月薪的人,比起那些在写字楼、大型杂志社月薪上万的同学,心里会有很大落差。”

“的确,对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能聚起来不容易,但其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2007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小廖告诉记者,毕业散伙时,同学们都心心念念的说着以后要常见面,即使毕业以后,每年也有人提出要周年聚会,“聚不起来,不是因为感情不深,而是大家都还没准备好。”

在小廖看来,毕业后的这几年,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生活都在起步阶段,需要投入精力,需要逐步走上正轨,“也许10年、20年后,等大家都稳定了,聚会才更有感觉。毕竟,那时才有怀旧的心情。”

记者 杨佩佩 李溟

评论:

别让聚会偷走我们的青春

 筱 璃

这是一个怀旧盛行的时代。前段时间,有关校园题材的国产电影接连上映,引发人们对那白衣飘飘岁月的感慨。正如有人在影评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怀旧真的是一种流行病,那么对于校园、青春的怀念就是一种传染病。

在想象中,毕业后的周年聚会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情: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聚在一起,追忆青春岁月的美好时光,回顾学生时代的光阴故事,走走菁菁校园的林荫大道,挤在学校食堂让师傅多打点饭……往事历历在目,即使不能唤起对美好旧时光的依恋,但多少也会让同学间的友谊延续和加深。

然而,很多参加工作多年的人却讲述了另一个版本——上学时大家都特别喜欢同学聚会,和老同学在一起疯玩可以肆无忌惮,但慢慢地大家都开始走上社会时,参加聚会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只剩下那些工作或家境不错的人。并且很多时候参加同学聚会,表面上是为了见老同学,其实另有目的,不是为扩大交际面,就是想疏通关系。聚会中混得好的总是很风光,人人都和他套近乎,混得不好的只能躲墙角默默低头吃饭。纯洁的同学聚会变得复杂无聊。

不同的版本是因为不同人的演绎。说到底,同学聚会,只是一种追述生活的方式,是对自己进入社会之前的那一段生活作一次确认。许多年以前,我们在那间教室里上课的时候,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孩子,没有人能猜出在未来的人生戏剧里谁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今走出校门,大家虽然在社会生活中“戏份”不同,但同学聚在一起就应该卸下各自所拥有的“身份”,无关世俗,只为情。

校园生活让“同学”二字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回忆,那些纯真、质朴的日子让人回味无穷。时间过得飞快,如果你接到了同学聚会的通知,别骄傲,在老同学眼中,你还是那个爱睡懒觉,让舍友带饭回来的“麻烦鬼”;更别犹豫,无论老同学发展得如何,他们依旧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