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教材修订,不能只看它删掉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3-09-12 07:1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本年度最新出版的人教版初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9篇文章被更换,其中鲁迅的《风筝》被删除,引起不少争议。某门户网站进行“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的调查,七成人表示反对。(9月4日《河南商报》)

教材修订工作有点动辄得咎的意思:保持原样吧,有人会批评说思想保守、不与时俱进;删掉一些课文呢,则总会引起质疑,说删掉了应保留的经典篇目。尤其是近年来,教材中属于鲁迅的阵地屡屡失守,几乎是每少一篇鲁迅的文章,都会引起舆论的一次哗然。这固然说明了鲁迅在国人心中占据的位置无可替代,但一看到鲁迅退出教材就担忧我们会失掉“民族魂”,则未免有些过度阐释。难道鲁迅文章以教材之外的形式呈现,就会影响其历史地位和社会认知吗?

事实上,此次删掉的鲁迅作品《风筝》,大约就与“民族魂”关系不大。作品通过鲁迅小时候剥夺弟弟放风筝乐趣的故事,希望引发读者关于“如何保护孩子天性、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思索。也就是说,即使《风筝》保留,也不代表“民族魂”的保留;同样的,删除《风筝》,也不等于丢失了“民族魂”。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为语文教材附加了太多的功能,希望它讲政治、社会、哲学等等,但却忽略了其最大的宗旨,还是在于对孩子语言能力(包括阅读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初中生,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阶段,他们的教材不宜过于深刻,而应以“接地气、讲常识、有趣味”为标准。

我们应该看到,删除鲁迅的同时,教材还增加了贾平凹、史铁生、魏巍,他们的作品也值得孩子们去接触和学习。比如贾平凹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简明自然、具有乡土气息,学习他的作品也许更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兴趣的养成。删除鲁迅,对语文教材而言不一定是坏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带有强迫性地让他们过早接触鲁迅,这是一种编写教材的新思路,其效果值得期待。(段思平)

来源:光明网 作者:段思平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