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光明日报》“光明视点”栏目刊出对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谢庆生、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段惠军、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以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绍军4位政协委员的访谈。委员们建议,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以孔子为教师形象代表,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几乎每次两会都能听到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阳历9月28日)的声音,今年也不例外。委员们改教师节为孔子诞辰日的呼声,反映了人们对当代教育和教师职业形象的思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转变,顺应了节日背后必有文化支撑的规律,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流露和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诞辰历来备受重视,每逢这一天,官绅士子都必须齐聚孔庙或者学校行礼,名曰释奠。推翻帝制后,教师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职业教师队伍里也出现了陶行知、张伯苓、叶圣陶、陈鹤琴、霍懋征等名家。虽然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纷纷涌现,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思并重、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即便在当下,依然是为师和受教的基本准则。孔子对“仁”和“礼”的追求,对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所以,若论选择教师的形象代表,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依然是合适人选。
节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端午节祭奠屈原,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以及各种宗教、民俗类节日,都有其相应的历史文化渊源。职业节日更是如此,国际护士节是南丁格尔生日,我国的记者节是新闻界前辈范长江等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日子,南丁格尔和范长江的精神为护士节和记者节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反观我国1985年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主要考虑那时正好秋季开学,并未考虑到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日期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当然,孔子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人们呼吁改教师节为孔子诞辰日,并非要让现代人对孔子盲目崇拜、全盘接收,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的态度,延续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期待在孔子精神的感召下,更多的优秀教师、教育家不断涌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罗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