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内的端茶倒水和扫地,一般有勤杂工来做,可昨日的《中国证券报》报道,这活儿也有官员抢着干的。某部委官员在内部培训上透露,一些跑批文的地方官长驻北京,为了加快项目批复,常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这事引来网民调侃声一片。
其实,地方官客串勤杂工角色,本身并非坏事。为官从小事做起,体验一下体力劳动者的艰辛,锻炼一下动手能力,活络一下筋骨,于人于己都有益,还利于转变工作作风。只是,他们扮演勤杂工的“舞台”不是在自己机关,更不在基层,而是在审批项目的部委,这样的“秀”就明显带有功利目的了,让人感觉怪怪的。
这种场合的端茶倒水,会被人理解为一种交易。也就是说,地方官放低自己的姿态,期盼用小服务去换取项目获批这样的“大服务”。然在笔者看来,这种简单交易,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两者的“服务”分量太不对等。
聪明的地方官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仍然乐此不疲地去做,可能是有其他的信心支撑。那么,背后是否还有权钱交易之类的“捷径”?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这难免留给公众很大的想象空间。若果如此,则地方官员们手中的扫帚、拖把和杯子,压根儿就只是一个联络感情、做铺垫的道具。就如一个人长久站在舞台上无所事事,实在尴尬,只好没话找话、没活找活,抓个扫把挥动几下,才有继续呆下去的理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官的端茶倒水,反倒成了一种“赖下去”的纠缠。尤其是,抢干这活儿的官员多了,势必形成过度服务,就如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每逢3月5日被洗7次头一样,纯属累赘,让人心烦。在此情境中,这端茶倒水就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了,能抢到这活计还是一种“荣耀”。
不管是交易还是纠缠,我只想重复一个简单道理,部委的审批应该是一种“免费服务”,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服务行为也已由纳税人付费。只要双方还没有厘清这个概念,那么政府的职能就不可能转变,聚集在权力魔杖之下的交易和纠缠都会变得很漫长,无有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