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造谣传谣“闻名”网络的“秦火火”被刑拘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8月21日,记者赶往北京市某看守所,见到了真实姓名为秦志晖的“秦火火”。查看“秦火火”编造的谣言,在对名人的攻击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蓄意制造谣言,恶意中伤抹黑他人,以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和知名度。(8月22日《人民日报》)
刑拘“秦火火”,这是彰显依法治谣的具体行动,其警示意义重大而深远。
按照秦志晖的自解,取网名“秦火火”就是为了借网络“火一把”。而其“出名”的手段就是造谣:“利用时事热点,颠覆名人,才能尽快提高知名度。”据警方介绍,尔玛公司自2010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以来,3年共编造传播各类谣言达3000多条,其中包括利用谣言连续攻击铁道部,将矛头对准红十字会,以及罗援少将、张海迪等名人,甚至已故的雷锋。而网民送给他“谣翻中国”的绰号,就是对其大肆制造传播谣言的形象讥讽。不过,绰号应验的结果是“秦火火”终于把自己“谣翻”了。
随着“秦火火”妖言惑众内幕的不断曝光,人们看到其造谣生事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不过是利用社会热点和民众情绪,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不公”的审判者,以编造谎言、无中生有的手段“忽悠”民众。“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就是他们信奉的宗旨。而其对“网民很容易忽悠”的自鸣得意,对普通网民也是一个警示。
打击谣言犯罪,必须着力增强网民的“防忽悠”能力。一是提高心态平抑的自制力。“秦火火”编造谣言屡屡得逞,就是抓住了人们浮躁跟风、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以莫须有的噱头引人眼球,放大网民不良情绪,以达到自己扬名牟利的目的。网民心态平和、保持理性,造谣者便无机可乘。二是提升信息甄别的判断力。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网民要有自己恒定的价值观和主心骨。而厘清是非曲直的原则和标尺就是“七条底线”。
“秦火火”的倒下是一记警钟,震慑了超越底线、以身试法的网络不法者。人们期待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犯罪的行动,成为将“七条底线”细化为刚性制度并付诸践行的监管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