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奶粉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处罚结果出炉。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发改委今天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六家乳粉生产企业共处罚款6.6873亿元。发改委称,合生元因严重违法、不积极整改被处上年销售额6%的罚款,约1.6亿元。(8月7日《新闻晚报》)
随着一笔笔高额罚单开出,此次洋奶粉价格反垄断已然告一段落。可以预见的是,经过此次“史无前例”的处罚之后,洋奶粉企业在行为上将会有所收敛。最具体的表现可能是,一直采取“价格限制”的垄断行为被打破之后,价格昂贵的洋奶粉在短期内会低下“高贵的头”。
市场垄断并非价格垄断,但行业垄断很容易产生价格垄断,这是无法忽视的因素。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控制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话语权是洋奶粉屡次提价的支撑。“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约为350亿,其中洋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国内奶粉市场实际上是“洋奶”独大的局面,只要不改变市场话语权,市场不能形成充分的博弈,那么一次价格反垄断,很难收到长期性的效果,即便是速效也需要观察。
洋奶粉反垄断落槌之后,有人认为,洋奶粉低价时代已经来临。不能不说,这样的看法未免过度乐观。2011年,面对调控物价的巨大压力,以及涉嫌价格操控的指控,先有发改委的约谈,后有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不涨”承诺,并对擅自涨价的联合利华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但随之相关企业便顺势而涨。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相比于价格垄断的暴利来说,所谓的巨额罚款并不足以产生威慑效果。二是价格垄断的表现形式很复杂,除了显性的表达,还可以有隐性的实现。三是反垄断于国内来说,还算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反垄断立法以来,只进行了数十起调查的国内反价格垄断,其能力建设明显偏弱。四是价格垄断调查存在着厚此薄彼,有选择性的倾向,正如有论者所认为的那样,国内价格垄断状况较重的石油、电信、银行等等,本应是反垄断调查的重点,然而却未能有所企及并深度介入,影响了反垄断的权威,使得商家缺乏必要的敬畏,甚至有“报复性”因素在内。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奶粉为例,国产奶粉无以“自强”,洋奶粉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对手,自然有了操控一切,包括价格的底气。价格垄断只是形成了利益整体,若“洋奶独大”的市场格局不能被打破,即便没有了“价格限制”的彼此约定,那么保持较高价格也会心照不宣。因为反垄断只是针对的行为,却未必是价格的本身高低,若价格降不下来,则有违公众之望。
一个基本共识是,相比于奶粉安全来说,价格垄断或许并非目前最重要的环节所在。一边是洋奶粉价格居高不下,一边又是问题层出不穷,当发改部门祭出价格“必杀技”之后,质检部门也在为质量“开罚单”,但离开了“惩罚性赔偿”,消费者的权利无以获得保障与救济,罚款再多也似乎不能成为消费伤害的直接慰藉。“罚款已盖棺”然“效果尚待定”,其间除了价格的优惠,品质的保障,还有损失的补偿,以及权利的长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