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切换图片

公众为什么在意官员的微笑?

发布时间:2013-08-09 07:5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漫画 刘军

同一天,两个“微笑官员”被报道,一个在湖北,一个在四川:11岁男孩在小区蓄水池不幸溺亡,父母与街道干部协商,却发现其“面露笑容”,由此质疑其诚意。当地解释,该同志生就一副笑眯眯的“福相”。

  (8月1日《武汉晨报》)

七旬老人跪在地上,抱着广元市规划和建设局房管处处长欧昌福的大腿。后者却面带笑容,眼睛望向别处,一只手插在裤兜中。“微笑处长”回应称:对突然下跪没防备,只有笑着去安抚大家的情绪,照片只是瞬间表情,自己随即扶起了老人,这段时间前后不到2分钟,问心无愧。

  (8月1日《华西都市报》)

去年,“微笑局长”杨达才在一起重大车祸现场露出微笑,引发人肉搜索并最终曝出腐败问题锒铛入狱。自此之后,捕捉官员不合适的笑容,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方式。其实,何止是官员,任何人在特殊时刻的不合适笑容都会让人反感,只不过官员更该有这样的意识。

官员生就一副笑眯眯的“福相”,这种解释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如果相关当事人真正尊重他人生命,能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别人的痛苦,家长就不会产生毫无诚意的“误会”。还有,面对七旬长者突然下跪抱腿,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立即将其扶起,而不是眼睛望向别处、手插裤兜地“苦笑”。

公众如此在乎官员的微笑,不只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感到心酸,更因为很多这样的微笑经不起放大,杨达才就是最好的例证。正如一盒香烟都足以成为反腐败的线索,一个让人寒心的微笑有时候同样是一封举报信。正因为抱着这样的推论逻辑,公众对于官员“微笑门”因此非常在意。

“福相”也好,“苦笑”也罢,对于自己不恰当的微笑,以及由此给当事人和公众带来的伤害,为什么官员就是舍不得讲一句抱歉?除了狡辩还是狡辩,除了否认还是否认,谁能说这本身不就是“微笑门”的催化剂?

  舒圣祥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