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滨州国家水利风景区中海内的仿造航母项目,发端于2003年,累计耗资1.2亿元,曾是滨州市重点工程,一度被视为当地旅游的名片。最初的一段时间,“航母”异常火爆,可是火爆没有持续太久,到今天已经基本处于荒废状态,真正的成了一个“水泥疙瘩”。为了挽救这艘“航母”,当地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但效果始终不佳。
(据8月1日中广网)
在一个人少地偏的三线城市,耗资上亿元兴建一座“水泥航母”,用于发展旅游产业及当地的形象工程,其惨淡结局可想而知。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水泥航母”,乃是滨州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旅游项目,虽然运作企业历经数次变迁,但背后都有当地旅游部门的影子。
从2003年立项到2008年建成招商,投资总额从3000万元一路抬高到1.2亿元,从开业之初异常火爆到无人问津的尴尬场景,“水泥航母”可谓命运多舛,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很多国人心中都有航母情结,视航母为强国之象征,有关航母的新闻,也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从市场营销角度看,建仿照航母开发旅游产业,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市场前景。部分城市利用退役航母搞旅游的成功经验,也成为模仿的榜样。但是,如此大型的旅游项目,必然需要庞大的消费人群支撑,所在地要有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凭空起高楼。
显然,作为三线城市的滨州,难以独自支撑“水泥航母”,项目最终失败沦为荒废的“水泥疙瘩”,亿元投资就这样打水漂了。此类缺乏合理规划的项目并不少见,仅凭领导的一时热情,就拍脑袋立项上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但又因没有完善的追责机制,往往不了了之,无人为此担责,任凭巨额投资付诸东流。
“水泥航母”的没落,凸显政府插手市场运营的恶果。“水泥航母”的悲剧亦提醒地方政府,切勿再盲目上项目,要远离市场运营。对于此类旅游项目,理应交给市场自主抉择,由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去筹划调研,是亏是赚都由企业承担,政府不应介入太深,只需搞好行政服务即可。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