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消息:“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国家审计署网站28日挂出的一条短消息,瞬间传遍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中央高度警觉。
政府性债务包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一些其他相关债务,尤其是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央多次强调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表,但在很多地方,地方政府数据往往只公开收入,不公开债务。“土地经济”加上“债务经济”,是国内地方经济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曾表示,地方的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没人弄得清清楚楚。甚至有地方官员直接认为,地方政府就是需要通过扩大负债来发展地方经济,然而,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在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体制下,中央政府最终会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兜底,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债务扩张可以无限度地搞下去。此前审计署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已达10.7万亿元人民币;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可能增至11.4万亿元;到2013年,将高达12.77万亿元。据银监会统计,在10.7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负债中,有70%是银行信贷。很明显,地方政府的债务正在不断攀升,随之地方政府债务“黑洞”显而易见。
在笔者看来,如今,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将进入还债高峰期,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变现。一旦土地变现出现问题,偿债或将出现巨大的风险。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而今土地市场降温或触发地方还债危机,要让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还债的期望谈何容易?按照有关规定,土地出让收入的10%要用来建设保障房,对地方财政而言,保障房项目的巨大资金缺口,同样是悬在地方政府头上的一把利剑。
如何化解债务危机已成为地方政府迫在眉睫的焦点问题,审计署亮剑能否煞住地方债务“黑洞”?而更要紧的是如何清除隐患问题?中国地方债务危机或将骤然降临靠啥化解风险?笔者以为:
第一“改体制”,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上要尽快解决分税制的体制问题;
第二“透明度”,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及时披露信息和偿债计划报告制度,确保落实偿债资金来源;
第二“造血库”,在地方政府偿债的资金来源上,强化地方实体产业和中小企业等为地方财政提供收入来源“造血”功能,要尽快摆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第四“管风险”,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跟踪监控,对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
第五“管法人”,坚持对地方政府“一把手”监管,重视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并通过地方“一把手”实施对整个地方的债务风险控制;
第六“管内控”,坚持地方政府债务内控机制的形成,注重构建和完善债务风险的内部防线机制。(原创首发,文/宋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