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审计署网站28日挂出的一条短消息,瞬间传遍市场,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中央高度警觉。(7月29日《经济参考报》)
所有在手项目全部暂停,一切为债务审计让路,人员调派立即启动,下周即进驻各省市——审计署发起“雷霆行动”,剑指地方债务问题,说明高层对地方债务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要铁腕整治了。
2011年的统计显示,全国除54个县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共计10.7万亿元。今年全国两会上,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地方债务总额在15万亿-18万亿元。庞大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确实孕育着巨大风险。有关报告把它表述为“威胁我国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头号因素”。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不切实际地上项目,没有资金就借债,从而在地方上催生了“前人借钱、后人还债”的怪状。在一些地方也往往是,谁借的钱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这种畸形考核机制让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存在强烈的借债冲动。扭曲的政绩观催生扭曲的负债观,结果是一届班子卸任之时,往往就是债台高筑之日,有的甚至还留下一个烂摊子。债台高筑累如危卵,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地方债务走到今天这一步,一个很主要的因素,是政府举债行为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不能及时跟踪反馈债务情况。因此,当务之急是查清债务状况,进而建立完善政府债务预警制度,对政府负债可能导致风险的财政活动等纳入上级政府及人大的监督范围,将地方政府负债率列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有了这样的刚性约束,有利于官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强化政府信用观念,不仅可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且对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也是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