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歌尽桃花扇底风

发布时间:2013-07-31 08:2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夏日的夜晚,酷暑难耐,蚊虫纷扰。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岁月里,蒲扇就是夏日百姓的避暑良具,一摇一摆间,驱走了暑气蚊蝇,带来了清凉夜风,也将传闻轶事一一道来,常常听得幼时的我们悠然神往。长大以后知道,扇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故事生动传奇。

相传最早的扇子叫做“五明扇”,是远古时期虞舜所制。晋人崔豹在《古今注》记载,舜是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一柄扇子以张开的姿态兼听不同意见,渴求贤才,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这是扇子最初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慢慢成了消暑避热的器具,成了传情达意的礼品媒介,成了随身相伴的珍玩爱物,成了风流儒雅的象征,它所承载的文化越来越丰厚,它所传达的意味越来越丰美。

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而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这些扇子早已远离了最初的目的,它已经逐渐演变成功用与审美兼具的独特文化意象。

扇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团扇和折扇。团扇出现很早,它团团圆圆的形状让人喜爱。汉时团扇更多在宫中所用,因此它成了寂寞女子的知己。西汉班婕妤写《怨歌行》以团扇相喻,秋扇见捐,意味着情爱不再。唐人王建《调笑令》中更是写得明白深刻:“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在一个又一个华丽精美的团扇上,滴洒了无数红颜女子的泪珠,见证了她们寂寞老去的年华。

折扇从日本传来,最早出现在北宋。然而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折扇才开始广泛流行开来,成为文人雅士随身必备的物品。折扇是气质,也是身份,更是文化品位的象征。折扇上还可以题诗作画,成为另一种文化载体。

与扇相关,还曾有过很多历史风俗和文化故事。在古人婚礼上,有一种“却扇”的风俗。即新娘子在行礼时用扇子遮住面容,等待交拜时再把扇子拿开,成为“却扇”。这种却扇的习俗在唐朝十分流行,诗人李商隐还写过《代董秀才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帏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羽扇是文化智慧的象征,它经常出现古代小说中和戏剧舞台上。“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羽扇一摇,运筹帷幄,尽在掌握之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都是这样的形象。

扇亦是戏曲中相爱男女的定情之物,是青年男女友谊爱情的见证。《红楼梦》中有“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写宝玉与晴雯的友谊;明末清初的《桃花扇》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染血的扇面绽开桃花灿烂,那是凛然无畏的气节,也是忠贞不渝的爱情。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扇兼容着诗情、豪情、爱情、友情,它亦雅亦俗,可以是帝王将相的“怀袖雅物”,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的夏日清风。它传承着绵延千载的文化,也展开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郭 利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