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同乐园”戏院: 穿越百年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3-07-31 08: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老字号  

当看电影还是一种奢侈消费时,大华电影院就已经存在了。大华电影院坐落在昔日繁华的大西路商业街中段,在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人气达到顶峰。那时候,看电影是人们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大华”的上座率很高,经常满座,很多年轻人谈恋爱就是从看电影约会开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怀旧的心情,来看一看这座前身是“同乐园”戏院的百年老建筑吧。

大华电影院的前身是“同乐园”戏院,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专门上演戏曲。光绪二年,京剧名家杨月楼在此演出京剧《取洛阳》轰动一时。此后几经火灾、兵祸的摧残破败不堪,1948年修复后改名“大华电影院”。大华电影院专放电影,“文革”期间曾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改革开放后又复名“大华”。

建国初期的革命影片很多,如《洪湖赤卫队》、《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羊城暗哨》、《秘密图纸》等,以及70年代上映的样板戏影片,都是国产片中的精品,当时的观众一看到金光闪闪的工农兵塑像片头或闪闪发光的“八一”五角星片头就兴奋不已。有时也放映《花为媒》、《天仙配》之类的戏曲影片。

大华电影院不时也进口一些外国影片,如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母亲》;朝鲜影片《看不见的战线》、《卖花姑娘》;阿尔巴尼亚影片《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等都吸引了大批观众。

当时,电影正式开演前,一般会有个加片,如《革命形成一片红》、《农业学大寨》、《怎么种小麦》之类的纪录片,播放纪录片时影院里秩序是乱糟糟的,大人先带着小孩子们去一下卫生间。当银幕上出现许多横七竖八的“黑道子”,或是乱七八糟的图案的时候,就便是纪录片放完的标志了。

这时“啪”的一声,一个很亮的电灯泡被拉着,放电影的人取下后面的一卷胶片,然后把前边刚放完的一卷空盘安到后边,再往前边安放一盘新的胶片。这时候,电影就正式开演。

当年镇江放映电影的地方不多,50岁以上的市民对大华电影院都有特殊的感情,当时为了看一场电影,哪怕走几小时的路,也是快乐的。

“大华”的电影更新速度还是很快的,每隔三至五天更换一次新片,当时的电影大多都是通过广播、海报、报纸来宣传的,大华电影院门厅左边墙上,挂着最近的新片预告,右边墙上贴的是正在上映影片的大幅海报。进场时,先要在门口检票,如果在放映后进场,会有工作人员打着手电帮助找座位。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少林寺》,掀起了大华电影院的第一次观影高峰。少林拳脚的眼花缭乱和《牧羊曲》的缠绵悠扬,让影院门口一到晚上就排起长龙队伍。孩子们为了央求大人带去看一回李连杰演的“觉远”和尚,表现明显要比平时好很多。影院周边的商店,也非常配合地播放“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的音乐。

我们再回头来看这部电影。影片里,李连杰从反派手下逃出先是跳进黄河,然后逆流出现在了荒漠沙丘之上……很多情节虽然现在看来都很匪夷所思,不过在那个时代,俊男美女加上港台式的故事情节,让那个年月的中国普通民众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巨大冲击,已经非常让人激动兴奋了。

大华电影院的第二次电影高潮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寡妇村》。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闽南渔村的奇特婚俗引出的故事,海报上一句神神秘秘的“少儿不宜”,在当年刚刚从保守中走出的中国尚属首例,很多人就为了这一句话排一晚上的队买票。这部电影放映时的热闹场面,一点也不输给后来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的盛况,电影院门口竟然还有黄牛票贩子,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市中心东移,娱乐活动呈多样化,人们各取所需地向舞厅、网吧、练歌房、健身房等处分流,大华电影院热闹的风景不再。

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镇江热映。这部凭借凄美爱情成为经典的大片,拉动了大华电影院最后的辉煌,之后,传统的影院票房开始走下坡路。

“有时候,一整天居然卖不出一张电影票。”大华电影院老工作人员张女士回想起当时影院的状况,心里很难过。大华电影院为了吸引观众,票价一度很便宜,一张电影票5元钱到10元钱。但即便是这么低廉的票价,来这里看电影的人也很少。

如今,时过境迁,这座 “祖宗级”电影院,也历经改造,华丽转身。2011年,已经荒废多年的大华电影院被镇江文广集团收购,历经1年多的重新改造和装修,于2012年上半年以“文广集团大华演艺厅”的全新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

大华电影院为镇江人留下的不仅是一份难忘的记忆,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现在,这座富有着悠久镇江影视历史的老建筑又在以与以往不同的方式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蔡庆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