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首页图片

守望相助重塑邻里亲情

发布时间:2013-07-25 12: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您还串门子吗?

●调查提示●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邻里关系已经变得不如从前融洽,平日住在一个楼的邻居有的压根儿就没怎么接触过,即使在楼道里相遇,最多只是简单打个招呼,甚至连简单的打个招呼的礼节也免了,一些人表示根本不知道邻居“长什么样”,邻居成为他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您对左邻右舍的熟识程度如何?遇到困难,您会在邻里之间寻求帮助吗?本期调查就是围绕这些话题展开。

调查图表一: 您对左邻右舍的熟识程度如何?

  调查图表二:您给自己本人的诚信度打多少分?

 

  调查图表三:遇到困难,您会在邻里之间寻求帮助吗?

 

近五成受访者:与邻居熟面孔但从不打招呼

本期调查共回收纸质问卷87份,另有142名网友通过金山网、镇江网友之家等网站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受访者表示,与邻居熟面孔,从不打招呼;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常到邻居家串门;超四成受访者表示,遇到困难肯定不会找邻居帮忙。

超三成受访者:

与邻居很熟,见面互打招呼

您对左邻右舍的熟识程度如何?34.7%的受访者表示很熟,见面互相打招呼;48.2%的受访者表示只是熟面孔,见面从不打招呼;17.1% 的受访者表示异地相遇不一定认得出。

“隔壁的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脸熟的在电梯里碰到点个头,更多的连招呼都不打,见你进电梯了就扭头看别处,或者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打量你一番。”提到邻里关系,家住华都名城的陈女士深有感触。搬到这个小区两年多了,除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同事,基本不认识什么邻居,更谈不上深入地交往了。

近三成受访者:

常到邻居家串门

您常到邻居家串门吗?29.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34.9%的受访者表示偶尔;35.8%的受访者表示从不。

调查中,家住老城区同德里的葛女士表示,左邻右舍大家都在一起住了几十年,就像是一大家。“不用说互相串门了,关系非常融洽,连谁家有几个重要的亲戚都知道。有时候亲戚来了,主人却不在家,邻居都会把亲戚领到自己家好好招待。”葛女士说,街坊邻居们互相帮助扶持,和睦得像一家人。

超四成受访者:

遇到困难肯定不会找邻居帮忙

遇到困难,您会在邻里之间寻求帮助吗?14.6%的受访者表示会的;47.3%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不会;38.1%的受访者表示酌情而定。

“那要看是什么困难,还得酌情而定。”市民徐先生表示,要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比如向邻居借东西,或是请教小区里的事情还是会主动寻求帮助。但如果是自家私事,或是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肯定是不会找陌生人帮忙的。

  (记者 杨佩佩)

 

相关报道:

今天,您还串门子吗?

身在都市,你是否会去敲响邻居家的门,主动到邻居家串串门?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邻里关系已经变得不如从前融洽,平日住在一个楼的邻居有的压根儿就没怎么接触过,即使在楼道里相遇,最多只是简单点点头、打个招呼,甚至一些人表示根本不知道邻居“长什么样”。有市民呼吁,邻里间应该多多走动,让邻里之情在敲门声中融洽起来。

他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某市有几个小偷,大白天在一居民小区“大鸣大放”地把一居民家的彩电、冰箱、家具及其他贵重物品搬上汽车运走了。住在一起的居民,还以为这家主人委托搬家公司搬家。事后,失窃主人后悔万分。他说,要是平时到邻居家串串门,多沟通,在他举家外出旅游时,叫邻居照应一下,也就不会遭受这么惨重的损失了。

时下,发生这样的事并不是没有可能。家住镇江香江花城滨江苑高层的袁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住12楼,一层电梯出来有三户住户,“2011年我们结婚后搬进来住的,几乎所有的邻居都不认识,只知道靠近我们这户的是一对老夫妻,家里养了只大狗,见面最多点个头,也没去串过门。”她介绍,别说是高层住宅了,现在很多新建小区都是这样,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邻居见面,扭头视而不见,连简单的打个招呼的礼节也免了。长此以往,难怪会出现“同住小区互不知,对面邻居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大家关上门就各过各的,基本上没什么往来。”

家住镇江天和星城的裴先生介绍,自己住在小区也有五六年了,很多邻居都不认识,因为自己和妻子每天一早就要出门上班,基本上天黑了才回家,有些邻居是面熟的,有些连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为忙,基本上没时间和邻居们交流,再加上到现在也没遇上什么事儿需要邻居帮忙的,交集很少。”

他们:是“赛金宝”的好邻居

一道门隔断了邻里之情,也让“老死不相往来”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写照。而且,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围绕老年人群体出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身体状况以及独居、空巢等原因,让很多老人常被孤独、落寞缠绕,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照顾,渴望得到亲情般的呵护。

但是,在镇江的老城区或者老旧小区里,邻里间依旧温情脉脉。一些老旧小区的邻里关系相对融洽得多,邻居见面都会打招呼,而且有空的时候还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奶奶,我家刚烧的绿豆汤,马上给您送一碗。”“张大爷,来我家吹空调吧,一起看看电视。”“我们家买了个大西瓜,吃不完,分一半给你们吧。”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

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负责人阮庆红介绍,在社区里,大部分居民都是中老年人,大家是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一些老小区内,只要天气好,老邻居们都会一起坐在楼下聊聊天。有时,大家还聚在一起玩牌、下棋。她介绍,时常听社区的居民说:“邻里之间见面互相问个好,有个什么事互相有个照应,多温暖啊。”下雨天帮邻居收衣服、夏天一起纳凉、有好吃的互相分享已经成了老城区的一道风景,“比如我们社区的黄华珍老人,今年77岁,住在一个大杂院里,这个院子里还住着其他三四户和她一样的空巢、独居老人,大家互相照应,正形成一种新型的邻里互助养老模式,这种现象在很多新建小区几乎是没有的。”

家住桃花坞的李燕和对门的邻居处得一直不错,“我们走动很频繁,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都上初中,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们家长也经常在一起玩。”她说,自己家做了什么好吃的菜,肯定会喊上对门的邻居,“他们家如果有什么事,也会喊上我们商量。”

抬起手敲响邻居家的门,到邻居家串串门,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能传递一份关爱,敲开彼此的心门,让邻里相处更和睦,让我们的城市更文明、温情。从今天开始,不妨让我们从认识您对门的邻居做起,敲敲门,互相认识一下;上下楼梯、乘坐电梯时相互点头问个好;需要帮助时伸出您的援助之手……相信,我们都会和自己的邻居成为好邻居的,让我们不妨都试试吧。

实习生 杨 帆 本报记者 胡冰心 配图 谢志斌

 

新型邻里关系咋建立?

城市化改变了社会基本单元,楼越建越高、房越盖越好,家与家之间的物理空间变得越来越近,居住者的心灵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邻里关系却陷入陌生化的困境。新时期如何建立新型邻里关系?如何将渐渐淡漠城市邻里关系“解冻”,重建城市的社会信任,重新为钢筋水泥堆成的城市丛林注入爱与责任。

重塑亲邻文化,鼓励居民走出家门

“有的居民想和邻居处好关系,但心里却又有顾虑,怕被邻居误解。”宝塔路街道润州花园社区负责人薛顶雨说,其实在社区有很多人内心想认识对方,但又怕敲门时邻居冷言冷语,或者怕被认为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沟通。慢慢地,大家忽略了邻里之间的温情,人情变得越来越冷漠。薛顶雨说,为此社区也积极想办法,比如社区定期举办科普讲座,这些都是免费为居民开放的,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加;爱心服务小组的社区志愿者定期为困难居民服务。针对年轻人多、时间少的现状,社区还考虑使用QQ群等互动方式加强邻里交往。

相较于一些新小区,老城区间的融洽和睦的邻里情至今还保存着。“毕竟老城区里大部分都是相处几十年的邻居,谁家包个馄饨都要送给周围的邻居,许多老人住久了都不愿离开这儿呢。”金山街道小街社区负责人洪云表示,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一面,要重塑亲邻文化,还是要鼓励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左邻右舍,主动打声招呼,在互帮互助中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社区、物业等为居民搭建交流平台

邻里间见面打个招呼,遇事托上一把,能传递一丝浓浓的暖意。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作为居民间的“桥梁”,更能推动邻里间的良性互动、彼此帮助,做好居民间的“助推器”,凝结社会团结与和睦的“润滑剂”。

“一个现代化的社区,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相应的软件配置,即良好的邻里关系以及温馨的社区氛围。”江苏大学副教授徐惠红认为,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邻里关系,由邻居组成的社区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社区要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小事做起,尽可能多地为居民搭建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坚持不懈,逐渐形成风尚。她表示,一些物业管理部门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业主们多办联谊活动。如市区某房地产商每年年底都举办业主联谊会,让小区每个业主都来参加,一方面增加业主间的交流,另外一方面对物业管理部门收取物业费也是很好的推进。  

此外,专家还建议,政府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承担很大责任,如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社区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等。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不能缺位,但也不能什么都管,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实习生 杨帆 记者 杨佩佩)

评论:

守望相助重塑邻里亲情

筱 璃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古人朴素地描绘了这样温馨的村间和谐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里人不断增加,但城市“温度”,却在不断降低。

新型住宅小区打破了原有的同一单位职工住在同一区域的模式,快速的生活节奏割裂了原有的邻里关系。住在同一单元里的人们,很多人却不知道邻居们的姓名、干什么的,相遇在小区里,最多是报以善意的微笑。那防盗窗、钢质门、猫眼瞄来客等,都成了城市生活的特征。人们渐渐地发现:昔日街坊邻里的温情哪儿去了?我们的邻居为何变得如此陌生?

的确,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社会心理”日趋复杂与多元,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封闭起来。或担心泄露自己的秘密,或害怕打扰别人的生活,或怀有防被欺的心理。这样,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原有邻里之间的脉脉温情,淹没了从前同一屋檐下的欢声笑语,昔日街坊亲热的情景代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致出现邻居几年互不相识,甚至楼道狭路相逢漠然冷对的悲哀。

其实,人天生具有交往的渴望。“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远亲不如近邻”,都是中华民族重视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原来的街坊邻里,抑或是新建的居民社区,市民百姓并不真正愿意过着“极端自我”的生活,都希望能打破高楼隔阂的坚冰,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以弥补精神生活的不足。尤其是在孤寂郁闷的时候,在病痛缠身的日子,在有难盼援的时刻,人们内心深处多么渴望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亲切的笑脸或得到邻里的相帮,哪怕是敲一下门,问一声好,聊一会儿天,打一个电话,都会觉得暖意融融。

可喜的是,目前许多社区已经对此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经常在小区内开展各种活动以促进居民间的交流,改变目前“邻居也陌生”的局面,重拾以前和谐邻里的情景。而对于社区的居民来说,相处营造邻里亲情,其实也很简单,不管在什么时候实实在在为他人着想,把他人的急事难事当成自己的事,相互守望,互帮互助,就不会有陌生,不会再有冷漠。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