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第一个投奔延安的民国留美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3-07-25 08:3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核心提示:抗日爆发,在艾思奇的影响下,高士其在1937年年底,到达了当时人称革命圣地的延安,成为第一个投奔延安的留美科学家。

    凤凰卫视4月22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38年6月4号,在武汉出版的《群众》周刊上,刊登了一片题为《国防科学在陕北》的报道文章,文章称,1938年2月6日下午,在陕北大学的大礼堂聚集了20多位研究科学的青年,开了一个严肃的讨论会。这次严肃的讨论会的目的,就是成立“边区国防科学社”,这也是中共主政下的陕甘宁边区最早成立的科技社团。

    《群众》周刊是当时中共在国统区武汉创办的一份刊物,这片报道文章的作者就是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他也是边区国防科学社主要发起人之一。1925年高士其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归国后,高士其在南京中央医院有过短暂的工作,后来到了上海,在李公朴主办的“读书生活社”,结识了青年哲学家,共产党人艾思奇,并成为莫逆之交。

    抗日爆发,在艾思奇的影响下,高士其在1937年年底,到达了当时人称革命圣地的延安,成为第一个投奔延安的留美科学家。除了高士其,边区国防科学社的另外两位核心人物,董纯才和陈康白,也都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陈康白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国内做过大学教员,当过研究员,后来到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有机化学。董纯才和高士其在上海期间,从事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在陶行知倡导的“普及科学”的运动中,成为当时已有一定名气的科普作家。

    参与国防科学社的还有艾思奇、成仿吾等人,不过他们的长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高士其等人虽然有自然科学的背景,但是毕竟是长期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那么此外,科学社的组成人员当中,还有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他们大多是从事生产实践,这些成员的专业背景和他们在陕甘宁边区所从事的职业,也决定了边区国防科学社这样的团体,虽然冠以科技之名,但实际上无能力展开名副其实的专业性的科学研究。

    边区国防科学社虽然是一个民间团体,其实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边区文协的领导下成立起来的。成立之初,科学社就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而边区国防科学社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活动,就是发起组织了“自然辩证法座谈会”,可以说这也为中共建政之后,科学研究的走向定下了调子。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