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65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坏人”

发布时间:2013-07-19 08:1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摘自《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1965年国庆节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南方,至1966年7月18日返回北京,在外地长达9个月,为他历次视察时间最长的一次。在这次视察期间,毛泽东以杭州为基本居住地,来往于上海、南昌、长沙、武汉之间,所思所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酝酿“文化大革命”。直到6月15日,他才离开杭州,经南昌转往长沙。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在极秘密状态下,住进了韶山的滴水洞,前后待了11天。据跟随毛泽东住进滴水洞的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回忆,在这十余天中,毛泽东“任何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他“有时拿着书躺在床上看,有时又像烦躁不安”。喜欢户外活动的毛泽东这次一反常态,仅让张耀祠等人用轮椅推着离开洞口不过三百米,而他的习惯是,“一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来散步,或者散步时间很短”《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38—40页。

形迹隐秘的毛泽东在滴水洞陷入深深的思考。1966年7月8日,他在武汉给江青写下那封著名的信,可以判断,这封信的基本内容是在滴水洞形成的。除了这封信外,毛泽东在这段期间有无其他抒发胸臆的文字?对此,外界长期不得而知,直至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人们才知道,毛泽东在1966年6月还写有一首《七律·有所思》,也是谈他对“文革”感受的,只是他未注明写作此诗的地点。

毛泽东《七律·有所思》全文如下: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细细阅读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再来看他在1965年前后的思与行,大致可以触摸到他发动“文革”的初衷。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家,毛泽东终生信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斗争哲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他仍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为此,不倦地领导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毛泽东执著地相信,唯有不间断地推进革命和阶级斗争,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并永葆中国革命的青春。然而1959—1961年的特大经济困难造成严重后果,他个人的领袖威望也因此受到损害。

从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已退入“第二线”,他的同事们虽然继续尊敬他,但过去的某些过激的思路和方法已被悄悄地进行了转换。正是在这时,敏感的毛泽东判定,神州开始“有事”了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客人巴卢库、卡博时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他“已经看出问题了”,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832页注释(1)。在这几年后,毛泽东越来越感到,刘少奇等所做的一切都背离了他的“路线”,“革命”也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某种陈列。1964年2月,毛泽东对来访的金日成说,在中国各种“搞地下工作”的坏人有1000万人,他计算了一下:在6亿5000万人口中,这种人就占了1/65,就是65人中有1个。1964年2月毛泽东与金日成的谈话,引自于曹英等著:《特别别墅——红墙以外的红墙》,改革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68—270页。1965年8月3日,毛泽东又对法国国务部长马尔罗说,“我孤单一人”安德烈·马尔罗:《反回忆录》,漓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37页。。他断定,革命正在衰退。刘少奇等注重生产、常规、秩序的务实做法,与他永不歇止的革命激情逐渐产生了矛盾,这愈益激起他的革命危机感,也促使他萌生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念头。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