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县“盗版《新华字典》事件”还没淡出公众视线,广东、海南等地竟又发生违反教育部规定顶风调整中小学教材的事件。此类无视学生根本利益的行为令人惊诧,而事件背后的肆意妄为尤须引起足够警醒。(人民网7月14日)
我国为顺应世界趋势和现实需求,从2001年开始,着力打破“大一统”的教材垄断格局,推行教材多样化建设,以期激活“百花齐放”的竞争活力,增加教材选用时的灵活性和激发教材质量提升。然而,却因为权力、利益等因素,国家教育部的“好经”被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歪曲、会错意,甚至企图钻空子,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
国家推行教材多样化建设,无疑是希望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用适合当地中小学生能全面掌握,并能引导其身体、心理和学习都全面发展的教科书。这样的好政策,却让地方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公众质疑的对策。距教育部下发关于“2013年秋季学期各地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教材版本”的通知还未满月,海南省、广东江门市对学生教材予以大面积更换。是什么原因让地方敢于上演这样的违规闹剧,敢于如此胆大妄为“挑战”教育部?换教材的背后,又是否藏有鲜为人知的“猫腻”?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国家允许灵活选用教材,这让出版商们看到了这一块“肥肉”。人人觊觎的“肥肉”只有一块,出版商成百上千,为了争夺到这块将到嘴的“肥肉”,出版商们可谓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一面安排专门人员甚至团队跑关系,一面使出各种手段对相关领导进行公关,想尽办法为自己的教材攻城略地。在出版商们“糖衣炮弹”的“狂轰滥炸”下,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眼红心跳”,便“伸手投降”。美其名曰增加教材选用的灵活性,实为沦为金钱的奴隶,让教科书得以改头换面。
利益驱使指定教材,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都造成了恶劣影响,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是地方教育部门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此以往,将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教育竞争环境,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正如熊丙奇所说,要切断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出版集团之间的利益输送通道,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公正、透明、民主、科学的教材选用机制,充分尊重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选用权利,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护教材编写者和团队的利益和积极性,才能充分保证让优秀教材脱颖而出和教材多样化战略顺利实施,也才能不断完善提高教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