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国内·社会

随地小便是哪个环节“漏水”?

发布时间:2013-07-13 08:2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天前,在颐和园散步的曹先生看到,十七孔桥附近十多名男性游客同时面对颐和园外墙小便,引得外国游客边摇头边拍照,曹先生拍照,并发微博批评游客不雅行为。昨日,颐和园管理处回应称,颐和园内共有150余处公厕,布局合理,如此多游客当众小便,属不文明行为。(7月3日《新京报》)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刻,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被广泛讨论;故宫内文物上被刻上“梁齐齐到此一游”时,网友呼吁剁其手;埃及神庙上被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些从表面上看都属于不文明行为,是个人素质低下的标志。但是,缘何这些陋习和低素质的事情总是发生在国人身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其背后的逻辑。颐和园绿地公然变身“厕所”的悲剧再一次说明,如此不文明行为或许真的不仅仅是素质问题,到底是哪个环节“漏水”需要细细斟酌。

颐和园管理处的人员反映,园内公厕并非少且已经实现百米之内有公厕。既然不是公厕太少,难道是游客内急来得太凶猛?从新闻中,这些游客都是男人,而且是一批接着一批在小便。需要问的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只需要走一分钟的路程就可以抵达厕所,缘何不去公厕呢?这才是真的疑问。不文明行为多数属于道德范畴,法律往往对其束手无策。尤其是像随地小便这样的行为,也只能进行批评教育为主的措施,并不能用法律的强制手段约束。或许这是这样的机制让这些游客有恃无恐,开始了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

于是,游客不文明,随地小便不是因为公厕太少而是多出自其自身素质。可以说,随地小便行为,“漏水”的环节首先就是素质问题,而这个素质问题又深深包含着国人公德与私德模糊不清的概念,也包含着国人在性格养成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纰漏的现状。在美国学者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他原因弗洛伊德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国人的性格养成缺乏肛门期的训练,由此导致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不注重公德等现象的出现。无论其分析有没有道理,从现实的种种迹象看,随地小便确实就是不重视公德的表现,而国人对于私德却又是极其重视的。可见,“漏水”的环节在于此。

不过,除了个人素质“漏水”外,颐和园管理处是否也存在些许的漏洞。诸如,应该对这些不文明现象加以劝导,尤其是应该在显眼的地方竖立标识“禁止小便”字样给游客有效提醒;另外,还需要加强实时的监控,在每个颐和园的角落安装监控设备,出现不文明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如此,方可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美丽的颐和园。也给游客的不文明素质打上强心针,把“漏水”的环节堵上。(王传言)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传言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