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拉登等人后来对无线电通讯“敬而远之”,因为它太容易暴露行踪。拉登生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最后5年中,基本与电话和网络“绝缘”,与外界联系完全靠信使,连电话都是信使来打。而信使往外打电话,都要跑到距拉登藏身地点90公里之外的地方。
文章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11月02日第152期,作者:牟宗琮,原标题:恐怖信使的神秘生活
他们是些外表普通的人,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高级成员传递书信或口信,让恐怖头目们在不使用固定电话、手机以及互联网的情况下,有效地指挥恐怖网络。他们,就是恐怖组织里的信使。
5月初,恐怖头目拉登在巴基斯坦被击毙,报道称,美国就是盯上了拉登的信使,才顺藤摸瓜找到了拉登。这一说法,让不少人对恐怖头目的信使产生了莫大兴趣。
信使为什么十分重要
使用信使其实一直是“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的传统。多年战乱让阿富汗等地基础设施落后,即便在2001年反恐战争开始之前,电话也没怎么普及。更多时候,武装组织领导人就是通过信使与下属进行有效联络。据采访过塔利班的一位巴基斯坦记者描述,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开会时,身边的几位“秘书”负责记录,记完了,这些纸片就由信使送往前线,指挥员根据“指示”去指挥战斗。而这位记者在阿富汗通行的路条,有的就是写在烟盒、草纸上。信使有时还负责“发奖金”,据说奥马尔当年身边有两个钱箱子,一个装的是成捆的当地货币阿富汗尼,一个装的是成捆的美元。对有需要的一般人,他给阿富汗尼;对打了大胜仗的将领,他赏美元。这些钱可无法通过银行汇款,大多是信使送去。
2001年反恐战争打响,拉登先是躲到阿富汗东部托拉博拉山区。美国通过无线电监控,听到了他的声音,并很快派飞机轰炸。拉登躲过了袭击,但从那以后不打电话了,他的声音再也没有出现在“基地”组织传递信息的无线电波中。
有分析称,拉登等人后来对无线电通讯“敬而远之”,因为它太容易暴露行踪。拉登生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最后5年中,基本与电话和网络“绝缘”,与外界联系完全靠信使,连电话都是信使来打。而信使往外打电话,都要跑到距拉登藏身地点90公里之外的地方。
靠着信使,拉登与“基地”组织其他成员保持着联系,并扩大着“基地”的触角。拉登被击毙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拉登和“基地”组织经常往俄罗斯派信使,“这已不是什么秘密”。据悉,这些信使们一方面带来“基地”高层的消息,另一方面也在俄北高加索地区活动,在当地极端分子中煽风点火。而俄情报机构和执法机关也发动了多场剿灭这些信使的专项行动。
忠诚,信使的第一条件
要给“基地”组织头目当信使,首要的条件是“忠诚”,否则,他无法在“基地”高层成员之间保持沟通联络。据透露,担任信使的人,要在自己的领导人面前发一种名为“巴亚特”的誓,现在虽不清楚誓言的内容,但主要是对领导人表忠心,绝不背叛。美国有关方面审问过抓到的“基地”分子,发现所有成员加入组织时,都被要求效忠于拉登和“基地”组织,但真正有资格在拉登面前发“巴亚特”誓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据说,美国中情局追踪的“信使嫌疑人”名单上有数以千计的人名,但真正抓住的信使相当有限,变节者更是寥寥无几。
其次,作为信使,还要有足够的警惕性以及很多独特的本领,他们有多种身份,多个名字,在不同场合分别使用。同时,他们要学会反侦察,粗心大意的人绝对做不了信使。因为除了传递信息,他们有时还负责为组织输送活动资金,大笔的钱款容不得半点疏忽。为了隐蔽,信使们通常有自己的看家本事,比如说黑话。他们会用“牛奶”指代某种类型的机关枪,用“橘子”代表手榴弹。有了这些保护,信使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基地”骨干保护拉登信使
在拉登最后的日子里,有兄弟二人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一个叫阿伯拉尔,另一个叫伊巴拉罕姆,两人年龄在30岁上下,其中之一就是拉登最为信任的信使,对外名字是库瓦伊提。兄弟二人出生并成长于科威特,父亲原是巴基斯坦人,后定居科威特,并成为一名阿訇。10多年前,兄弟二人返回巴基斯坦,通过介绍接触到拉登后,很快成为他最忠心的追随者,充当拉登的信使和保镖。
“基地”组织的成员都知道库瓦伊提的重要性,所以都会极力保护他。很多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里的“基地”分子,虽然经过多轮严酷审讯,但没人吐露任何有关他的关键信息。
据说,早在2002年到2003年间,美国有关方面就已经知道,拉登的信使名叫库瓦伊提,但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2003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基地”组织三号人物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落网,中情局对他施以酷刑,要求其交代库瓦伊提的真实身份。美国特工甚至对哈立德动用了水刑,这是种酷刑,犯人被绑成脚比头高的姿势,脸部被毛巾盖住,然后把水倒在他们脸上,犯人会有种即将被水呛死的恐惧感,一般都会招供。哈立德受了183次水刑,最后实在熬不住了,终于承认自己认识此人,但同时称库瓦伊提已经金盆洗手,价值也不大,以此糊弄中情局。
2005年,“基地”组织另一重要嫌犯利比被抓。中情局同样对他刑讯逼供,要他交代拉登的信使是谁。这个利比更加狡猾,故意说拉登的信使不是库瓦伊提,而是一个叫马乌拉维的人。事后证明,马乌拉维完全是子虚乌有,是利比捏造出来欺骗美国的,目的在于保护库瓦伊提。但利比没想到的是,美国情报人员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分析,既然利比和哈立德两大“基地”要员都有意保护库瓦伊提,反而说明这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坚定了找出库瓦伊提的决心。
“斩首”先要抓信使
慢慢地,美方摸到了找出信使的窍门。他们发现,信使在恐怖组织网络中充当着“传导神经”的作用,绝非简单的邮差。由于他们深得信任,肩上的“担子”就多。除传递信息外,有时还负责筹集资金,寻求支持,联系面相当广泛,也常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这也成为信使们最大的弱点——方便反恐部门追踪。通过多年的技术监控,美方掌握了一个又一个的恐怖信使,把他们连起来,就得到了“基地”组织信息传递网的基本概况。这不仅有助于截获恐怖组织的行动计划,更为抓到“基地”头目打开了突破口。
2006年,美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一个网吧里,认出了“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领导人扎卡维的信使,通过追踪,美情报部门最终找到了扎卡维的藏身地并将其击毙。而拉登被击毙,据说也同样是因为信使库瓦伊提行踪的暴露。2010年,库瓦伊提与一名同伙通电话,而那名同伙早已在中情局的监视之中。当中情局发现电话中出现的是库瓦伊提时,大喜过望。经过对库瓦伊提一年多的追踪,最终找到了藏身巴基斯坦的拉登。在美军5月初对拉登藏身处的突袭行动中,库瓦伊提及其兄弟均被打死。但到现在,两人中到底谁是库瓦伊提,依然众说纷纭。
拉登死后,“基地”组织呈现出更加分散的地区化趋势。有人说,由于现代通讯手段不安全,“基地”组织各个“山头”间,今后恐怕还要靠信使来联络。反恐机构与“恐怖信使”的较量,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