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18时许,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未造成人员伤亡。初步估计,约有2.46万吨棉花被烧毁。代储库工作人员曾向消防部门报警称,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7月3日,山西省安监等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将就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火灾原因、损失情况等展开调查。(7月4日《人民日报》)
一场大火,又一次烧得莫名其妙。从中储粮到中储棉,密集发生的火灾,每次都这般惨烈且离奇。无论是“导线短路”,抑或是“雷击起火”,涉事方给出的解释,似乎总显得轻佻无力。显而易见,官方自陈不够诚意,民间难免浮想连篇。在中储棉火灾后,诸多网友又展开了新一轮的“阴谋论”叙事。其间各种版本,或天马行空或借题发挥,虽令观者血脉喷张,却终究口说无凭、不足为信。
相较于火灾本身,由火灾引发的全民猜想潮,似乎是个更值得解读的现象。试问,公众为何会对所谓“雷击起火”的说辞拒不相信?之于此,或许有两种说得通的解释:其一,中储粮、中储棉等物资储备系统,一贯低调运作、甚少见光。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公众难免对其缺乏信任;其二,基于过往的经验,大家已然见多了种种“案中案”的故事,自然会由彼及“此”,产生种种联想。
而事实上,至少到现在为止,并无任何证据表明,中储棉的这场火灾存在“内幕”。但围观者,还是自顾自地预设了立场、偏执地进行着各式想象。显而易见,在调查结论出台前,公众似乎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凡此种种,还真不能怪他们欠缺理性、偏知偏信。又有谁能相信,一个专业、大规模的储备机构,会因为一个小小“雷击”,就这般损失惨重呢?
按照寻常人的理解,诸如中储粮、中储棉等专门的物资储备机构,本应具备相当的抗风险能力。这也就是说,荒诞如“导线短路”、“雷击所致”一类的起火理由,本就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两场大火,让一贯“隐身”国家物资储备体系,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在“中储粮直属库大火”后,媒体逐步披露了,此一神秘系统的部分内情。但,这极有限的信息提供,显然只是杯水车薪——须知,一旦开启“知情”进程,公众的知情诉求,必然会更为强烈。
先后发生的两场火灾,以及这之间媒体的追问报道,已大大拉升了公众的兴趣指数。如今,大家纷纷猜测“中储棉大火”的真相,实则是在发出“意图了解更多”的信号:国家物资储备系统,日常是怎样运作的?设有怎样的抗风险机制?是否能被充分监管?一连串的追问,只有被裹挟在“妄加揣测内幕”的表象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声量和影响。
说到底,大火引发的全民猜想,本质上仍是个曲线表达知情诉求的过程。之于此,被追问的对象,不应假装无视。(文/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