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继“毕婚族”——“毕业就结婚”后,“毕房族”横空出世。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不少毕业生早已做好一出校门就买房的打算;而一些家里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已经“未出校门就有房”、“房产证先于毕业证到手”。(北京晚报,6月24日)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住房俨然已经具备硬通货的某些特质。根据“社会意识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基本原理,房奴、蜗居、蚁族,如今再加上“毕房族”,这些以住房为主题的时代色彩浓厚的词汇,无疑是当下住房现实的映射。相对于“房奴”等词汇包含的艰辛,“毕房族”,一毕业就(有能力)买房的人群,他们心中显然要舒适许多。在大多数毕业生要租房沦为“蚁族”的逼仄情势下,“毕房族”在引起许多人“羡慕嫉妒恨”的同时,由于购房大多是家里资助,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被贴上“啃老”标签,更有专家认为“毕房族”不用为买房奋斗,不利于他们拼搏进取之心,“人生目标和定位会有所降低。”
果真如此乎?“毕房族”购房绝大多数是家里出资不假,但在房价非但居高不下反而仍旧一路上扬的当下,只要有购房的需求和实力,“先下手为强”没错。反过来讲,不买房,则只能租房住,不但有沦为“蚁族”之虞,且水涨船高的租金也让许多人吃不消。“毕房族”一毕业就买房,首先把房子这一庞大的“后顾之忧”解决掉,日后在工作中就会省却不少拖累,可以腾出更多精力来发展个人事业。而且从当前看,房价大概不会下行,这样一来,到手的房子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了,而是不断增值的固定资产。如此,“毕房族”毕业就买房既能解决后顾之忧,又能获得不菲的增值收入,况且家庭又有能力和意愿资助购房,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从新闻报道可以看出,无论是“做梦都和房价赛跑”的现实催逼,买房后不断增值的喜悦,还是在房租飞涨和“最难就业季”背景下催生的新词“房格尔系数”(房租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都在诉说着一种难言的惆怅和忧伤。当房租耗去工资的一半,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心理预期的影响下,“毕房族”毕业就买房其实更多是毕业生背后的家长们的一种趋于理性的行为:购房不只是帮助孩子,即便以后孩子不需要了,仍旧可以当做不动产投资不是?如此说来,并非“毕房族”要主动啃老,而是是形势不明朗“逼迫”家长心甘情愿“被啃老”。人们只看到“毕房族”表面的风光,却难以洞察他们及其父母私下的苦衷,就像那首《毕房族之歌》的一句歌词,“你只看到我的房子,却没看到我的担心。”
人都需要梦想,一个个微小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中国梦首先是人民的梦。跟很多人一样,相信“毕房族”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梦想无疑也应该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成家立业是传统中国一直延续至今的家庭事业观,而若要家“成”业“立”,首先需要有安置家的场所即住房,有立业的根基即一份工作。如此,成家立业的第一步就简化为住房和工作。不同人群成就梦想的次序不同,可以先成家后立业,也可以先立业后成家,但无疑前一种占据人们的思想主流,如此“住房”就成为一个显著的梦想。由是,包括住房梦在内的诸多具体梦想应该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国梦,就不能漠视包括毕业生在内的民众的住房梦,不能让高企的房价销蚀了民众的个人梦,因为个人梦的断裂无疑会影响中国梦的整体成色。(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