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的夜晚,无数江苏高考考生注定的不眠之夜。这一夜,高考放榜,有人金榜题名天下皆知,有人名落孙山黯然神伤。
遵循所有“成者为王”的逻辑,这一夜,无数人把目光向这场高考大战的胜出者聚焦。“高考状元”在各种保密措施和严禁规定中不胫而走,成为早就拭目以待者的“消费对象”。
自2009年省内出台“取消排名禁炒状元”的相关规定后,每年“高考状元”的出炉,就是个谜一样的事件。必须要有孜孜以求的挖掘者,必须要有睁一眼闭一眼的管理者,必须要有不经意间泄密的策应者,当然更必须要有翘首以盼的期待者。“高考状元”的登场始末更像一场合谋,符合每个参与者的利益诉求。
那么,“高考状元”到底满足了我们怎样的需求?我们该如何“消费”这些一夜成名的偶像?学校用他们来宣传办学成果?媒体用他们来吸引公众眼球?聚焦“高考状元”是因为我们有着骨子里的分数崇拜,还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其他将来要高考的学子,能学习状元们的学习经验,复制他们的成功?
可是状元们的成功,显然并不容易复制。今年镇江地区的“理科状元”,一个爽直的小姑娘,她的成功经验是: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坚持就近入学(不择校),从不上课外补习班,每周看一场以上电影,“把老师教的学好就行”!所有的经验,似乎都与当下的“成功经验”反其道行之,我们要不要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恐怕都应该有各自的成功。让我们祝贺那些高考成功者,同时坚信今天的失利者也会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