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标准答案揭晓的当晚,营口复读考生李新默默离家出走,在鞍山郊区投河自杀。警方发现,他胸前的书包中装着两块大石头。他父母说,儿子去年447分已经够二本分数线,但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一本。临终前,只给父母留下遗言“对不起“。(6月24日《辽沈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放榜,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心喜若狂的事,金榜题名,考生举杯欢庆;名落孙山,却也不该一蹶不振。高考应该只是人生的起点,而不应该是终点。当然,人生的答案也不仅仅只有高考。
这些年来,高考一直被视为人生的“敲门砖”。高考期间,为了考个好成绩考生家长求神拜佛被骗受害的案例屡见报端,高考迟到考生跪求考官进考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放榜后一蹶不振,甚至选择自杀也早已不是个例。
放榜后选择的自杀,心理学将其定位为“冲动自杀”其根源在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或者说心理素质不够过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考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并不仅仅局限于鼓励考生放松心情,而是要着重培养考生的抗压能力。
在高考失利的高压下,也有多条路可以选择。比如,再次复读,或者“曲线救国”——先选择专科院校续本后考研考公务员。人生的路很长,而高考只是人生智力竞争中的一环,因小失大,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蔑视。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考至今被冠为“人生第一考”,但绝对不是“人生唯一考”。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有很多高考失利后成功的案例,例如节目主持人孟非,高考失利后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大学文凭,在工作岗位上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今社会竞争是对人们综合素质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智力竞赛,高考作为人生的起点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将高考视为人生的唯一,这种脆弱的心理素质也将难以在人生的赛跑中争取主动。
面对如今的教育国际化现象冲击,高考的主流地位渐渐被模糊,我们在思考考生自杀现象时,不应该把舆论仅仅指向教育制度,毕竟人生有多条路可以选择,唯一绝对不能选择的就是放弃之路。落榜后轻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尊重,以这种心态生活即使在未来遭受更大挫折时,也必将难以喘息。于家长,不能过度重视,给考生更大的压力;于考生,不能自暴自弃,甚至以终结生命为高考失败买单;于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训练,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于社会各界,不应该将高考成绩或者毕业文凭作为唯一的就业判断标准。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悲剧重演。
高考只是为人生开启的一扇窗,高考失利一如早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面对残忍,考生必须学会用流血的十指在未来的钢琴上飞扬。
文/修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