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人们为何同情贪了13万元的官?

发布时间:2013-06-25 07: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社部原办公厅副主任曹淑杰因涉嫌贪污罪被提起公诉。公安机关指控,曹淑杰利用职务便利多次使用本单位机关财务处日常经费、支付给下属单位的会议费,以及出版社应付本单位的稿酬款,报销其个人消费发票共计13万余元。(6月21日人民网)

曹淑杰落马,人们猛烈围观她贪污的数字:13万。由此诞生种种怪相:有人将13万下意识地看成了13亿,绝大多数人则给予同情,高呼,如此清廉!贪污本来是一件很坏的事儿,如今却遭遇多元化解读,甚至演化出“小贪即是清官”的逻辑。荒唐?还是病态?都不能一而概之。

如果说网友泛滥的同情如同一颗已经发芽的种子,荒谬得令人无语,当反思的是种子生存的土壤。频发的腐败大案屡次击穿底线,官员贪污金钱的数额似乎没有上限,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动辄上亿元的贪污数额,无疑提高了人们的数字承受能力。13亿,似乎才更能符合人们的想象,符合人们对中国贪官贪污能力的合理推测。可以说不断刷新、拔高的贪污数额,让人们无意识地形成一种宽容心理:小贪非贪。

小贪非贪吗?当然不是。打死老虎的同时,也要拍死苍蝇。但是如何打老虎,怎样拍苍蝇?在当前的语境下,是一件无法预测的事情。什么样的老虎该拿下,什么样的苍蝇该黏住,也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一切都源自政治环境的不透明、不清晰。也源自人为扭曲法律的刚性,从而赋予其巨大的弹性空间。如原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落马的报道中,充斥“颇有意味”、“内部流传”、“隐隐”的话语。贪污即是贪污,当用法律作为唯一评论标准,如果掺入政治因素,是老虎还是苍蝇,就不是法律说了算。

到底谁说了算?不清晰。不清晰的信息就会引发猜疑,指责的矛头也会转移,由是贪官便会充满悲剧色彩,被人们解读为“悲催的替罪羊”。曹淑杰的落马同样验证这一逻辑,网友的评论不外乎,“得罪领导了吧”,选择性过滤曹淑杰贪污13万元这个铁一样的事实。

这是一种悲哀,也引发了人们的无奈与自嘲。“小贪非贪”的看法何尝不在暴露着人们苍白的无力:面对从未清晰的权力、面对未知的腐败、面对不知谁会落马的猜疑。既然无力,只有自嘲。“小贪非贪”,人们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不满,也表达对一些潜在、闷声发大财贪官的恐惧,更是担心如果贪官背后有巨大的关系网庇护,曹淑杰还能被查出来吗?

除恶务尽,属于当然之理。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13万元贪官落马,到底是必然事实,还是小概率事件?

  

  文/温江桦

来源:红网 作者:温江桦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