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内地乳业的不景气,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大伤元气的乳业市场已经公信扫地。一朝崩塌的市场公信,要想重塑、重拾起来,不是三年五载就能立竿见影的事情。
二是即便三聚氰胺之后,在稀薄的公信力之上,内地乳业犯下的“小错”也并不鲜见,这种雪上加霜的态势,令重建公信的过程显得更为漫长。近年来,我国乳业质量问题频出:三聚氰胺之后,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学生奶中毒等事件,件件令消费者“伤透了心”。
跨国买奶之后,又引发了我国香港及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奶粉限购令频出,从感情上说,消费者不记恨内地乳业的不争气才怪。
旧愁新恨缠杂在一起,就构成了眼下现实的市场格局。
遗憾的是,国内乳业在面对历史问题时,却只懂得埋怨消费者的“薄情”,以下面两种“偏方”,敷衍民意:一是不断地自证清白,像祥林嫂般三番五次重复同样的故事,譬如“目前国内乳品质量史上最好”这个说法,像复读机一样萦绕在各种新闻里。
及至今年全国两会上,相关部门所谓“99%的乳品都是安全的,只有1%不安全”之说,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民众的不买账,与当事协会等部门的“很受伤”,成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事实。
二是借助洋马甲来“速成”市场公信。事实上,不少中资乳业不再安心于“慢吞吞”的质量补漏,而是“独辟蹊径”——在海外注册商标,或绕道国外进行贴牌进口。
有业内人士表示,眼下“据了解,还有7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申请商标注册。”今年4月,媒体报道称,洋奶粉中百分之八十皆为贴牌货,真相揭穿后,内地乳业形象更是“屋漏逢雨”。
消费者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没有人希望对本国的奶粉“落井下石”,何况有报告称,“中国已成高奶价国家、平均奶价赶超欧美”。
内地乳业如何自强,恐怕还是要回归质量与服务的本意,真诚为人、踏实做事——起码,当从戒了“祥林嫂病”开始。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