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高考账单”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3-06-20 07: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喝一碗绿豆汤、怀揣俩鸡蛋进考场”到现在“一对一补课、特制营养餐、租学区房”,今年高考期间,有网友总结了36年来“高考账单”的变化,称备考成本30年来涨幅超过8万倍,一时间,“高价备战高考值不值”成为热点。(6月11日《中国广播网》)

备考成本30年来涨幅超过8万倍,这并不夸张。大学录取率上升了,绝大多数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都是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的,社会经济也发展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考生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学生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承受能力也渐渐提高,农村学生也能够在不负债的情况下读完大学,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报考率的提高,这客观上对城市考生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的提高客观上推高了整个社会的备考成本。

再高的备考成本只要能够让大多数家庭觉得值,那么大家便不会有太多的怨言。然而,高考率增加之后,就业压力增大之后,农村学生因教育返贫的现象更为突出,为什么?因为在高昂的备考成本面前,农村学生读书并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在投入之后,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这对整个家族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而另一些城市家庭,早已经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如此的备考成本早已经成了天价数字,甚至在学生们知晓高考成绩,填报大学之后,各类2+2模式的留学进一步催高了教育成本,虽然这些成本是后续的,但也能够纳入高考产业链中。过热的高考产业链越来越给人以“通货膨胀”的感觉,畸高的录取率与越来越缺乏含金量的毕业证书相映成趣,这提醒我们要调整对于高考的心态了,高考早已经不是一座独木桥,有一部分群体甚至放弃了高考,这给过热的高考泼了冷水,也促使大家要冷静思考。的确,凡事都是盛极而衰的,这给教育主管部门敲响了警钟,该行动起来,拿出措施来,该给热过头的高考降降温了。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戈金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