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现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所幸的是,一场及时雨赶走了雾霾。此次雾霾时间虽短,但颗粒物浓度惊人。南京市环保局分析多个方面的因素,证明污染源位于西边的安徽,监管很困难。(见6月12日《扬子晚报》)
大气没有行政区划,行政管理职能却有行政区划。于是当没有行政区划的大气流动遭遇有着行政区划的管理职能时,环境跨区监管的无力也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环境保护从来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联防联治才是解决的根本之道。
众所周知,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其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秸秆,要对其进行禁烧,就要为秸秆寻找到一个好去处,而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投入。各个区域经济体往往会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而这种核心利益一旦出现不同的选择,其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和投入就会产生不同的侧重点,于是对待同一个问题,因为态度和取舍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正如秸秆禁烧问题,南京面临着亚青会和青奥会,其干净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成功举办的重要条件,而且能否成功举办,甚至直接关系到南京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地位,因而,江苏省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对南京周边的江苏其他城市设立了监测点。全省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盘棋,那就是严控秸秆焚烧问题。甚至有些地区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将焚烧问题与官员的考核、收入甚至“帽子”挂起了钩。
而相反,对于安徽省一些地区而言,大气环境确实需要保护,但当这种保护与GDP和更能出政绩的其他工程相比时,秸秆禁烧工作就显得没那么迫切了。于是城门失火,南京这条池鱼也就被殃及了。即使江苏有更多的期待,当她面临着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重点,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时,所有的监测和监管也就变得无能为力了。
其实环境跨区监管困境,并不是今日之事,包括水源地、河流、湖泊、森林的保护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上游经济要发展,工业污水排向河流;下游要喝水,水源地保护艰难。行政壁垒之下,各自的GDP又关系着各地的民生发展和官员升迁,于是环境保护之意也就成了各自为政。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如果用相对发达区域的标准去要求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一点的地区,后者经济所承受的影响可能甚至是颠覆性的,所以要实现跨区监管,下好一盘棋并不是上级一个简单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形成一种理解、合作和资源共享的体系。而这种共享体系,首先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破除经济藩篱,可以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利益的调整,没有利益机制的保障,任何跨区域的联防联治可能都是水中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