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国红十字会社监委委员王永透露,关于此前提出的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仅获得了包括他在内的少数委员支持。最终,社监委认为,关于对“郭美美事件”重启调查,还有待进一步征集实证。(6月12日《北京晨报》)
提出重查——否认重查——表决不查,红监会重查郭美美事件在过去两个月经历一波三折,终于尘埃落定。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最初曝出重查郭美美事件的消息后,招来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超过7成网友持不认同态度,认为“重查无助于结果改变”,怀疑“红会试图将当前募款难的境地归咎于郭美美”,如今,红监会重查郭美美案件提案被否决后,迎来的依旧是网民的冷嘲热讽,“不敢查是心里有鬼”。
显然,红会以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红监会,已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对此,相信红会方面也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就在其微博发布了赈灾信息,但微博网民对此并不买账,内容为“滚”的回复占据许多屏幕。
信任就像一张弄皱的纸,即便抚平,也会留下皱痕,再也不会变成原来的样子。经历了郭美美事件、善款发霉、万元餐费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之后,公众对于红会的不信任已经积重难返,绝非一两次行动就能挽回。问题在于,红会是否抱着“信不信由你”的态度,自顾自地走下去,还是直面当下的信任危机,完成一场艰难的自我救赎?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态度。
面对收获的十几万“滚”字,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曾经表示,“埋头苦干”,网络舆论暂“不去管它”。这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值得赞赏。的确,“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尤其对于遭遇严重信任危机的红会来说,干什么远比说什么更重要。不过,怎么干也是一种学问,不能独自蛮干,而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找准自身工作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差距,让自己的点滴改变让社会看见。
红监会委员王永表示,社会监督至少应包括专业监督、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三个方面,建议社监委增加公众代表和媒体代表,以加强公众和媒体监督。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试问,现在红监会的每一位成员难道不能代表“公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难道不是“媒体”代表?缘何红监会依然被质疑为红会公关部?说到底,通过加强监督来帮助红会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毋庸置疑,监督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进行,不能由红会请几个人过来做做样子,必须面向社会,开诚布公,接受每个捐款人的监督。
“郭美美案只是一个导火线,最主要的是,官方公益组织体制导致的透明性不足、对外响应缓慢,在互联网面前,难以满足公众的苛刻要求。”新联合公益基金会在其官方微博上的分析,一语中的。
对于红会来说,挥别重查郭美美案件自我救赎的投机幻想,努力提升在行政体制之下的管理效率、公开透明程度,这才是其应该走的沧桑正道。对于红监会来说,在与红会“撇清”利益关系,重新定位于专业监督之后,如何帮助红会变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经得起公众和媒体监督,且让我们在今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