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叶剑英一声令下 北平向垃圾宣战

发布时间:2013-06-11 08:0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民大扫除 北平焕新颜

编者按

也许您不相信,60多年前的北京是个垃圾满地的城市,想登天安门,您得踩着垃圾上去,各个城门楼子更是沦落为垃圾场。北平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叶剑英一声令下,全城市民挥起工具开始了始无前例的大扫除。

1949年1月31日,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未遭一枪一炮,六朝古都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的入城式,全球瞩目,万众沸腾。

大军入城,北平老百姓夹道欢迎。

那时,天安门前还没有广场,附近杂草丛生,一片凄楚荒凉。路上的地砖缺七少八,坑坑洼洼,走起来硌脚。至于天安门城楼呢?本应透出皇家尊严的朱红色城墙,斑驳一片,丑陋不堪。

历经清王朝覆灭、军阀混战、日寇蹂躏、国民政府统治,一直到解放前,天安门就这样日渐衰败,而真正触目惊心的,还不是这个。

您想上天安门城楼吗?北平解放前,即便是平头老百姓,这事儿也不难。但有一点,您得甘愿踩着垃圾爬上去。1949年年初,所有的城门楼子,除了还能剩个城门之外,楼子,几乎都被垃圾埋了。

北京人生活一向讲求个有里有面、皇城气派,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清末之后战事频起,政局动荡是一方面,但主要的根儿,先要追到日本人的糟践上。对于侵略者而言,城市的卫生、市貌,根本就不予考虑。沿着城根倒垃圾,正是日伪政府侵占统治北平时定下的混蛋规矩。

而更为混蛋的是,等到抗战胜利,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居然就沿用了这个规矩。但凡接到清扫建议,卫生局就俩手一摊,我们没钱。结果,垃圾越积越多,从外城门堆到了内城门,从皇城根码到了胡同口,最终,北平人民生活的世界,就成了一个垃圾场。

叶剑英一声呐喊,古城向垃圾宣战

高汉是当时拍摄北平入城式摄影队的制片主任。当年,为了能在影片中不至于垃圾遍地,高汉天天在城里转,确定拍摄地点,选择拍摄角度,可是费了劲了。镜头里面避得开,但现实却绝不能视而不见。同样是在北平入城式中,前门箭楼之上,一位检阅的首长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北平之脏乱差,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中。这是一座他熟悉的城,他再也不允许这座美丽的城市如此蒙羞!

这位首长,就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解放后北平市的第一任市长:叶剑英。

在城市解放初期,以军管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实行军事管制。这其实正是陈云在接管沈阳的时候,探索出来的成功模式。而与石家庄、沈阳等之前解放的大中城市相比,北平的接管开端,显得似乎比任何地方都顺利——不仅是国民党守军接受了和平改编,傅作义还派出代表,与中共北平市政府组成“联合办事处”,从治安、交通、金融,乃至粮食供应,全面配合接管工作。

自1月31日进驻北京西郊,北平市军管会在叶剑英的带领下,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对旧政权、物资、人员的接收工作。清肃反动军警宪特、维持社会民生平稳的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但在叶剑英的心中,尚有一桩隐痛,时时萦怀,挥之不去。为了管好北平,叶剑英把之前石家庄、沈阳、济南等等解放城市的接管经验,研究了好几遍,但垃圾围城怎么解决,却没有解决方案可以借鉴。未来的新中国,很可能要定都北平,因此,他必须“还北平以清白”。

1949年2月12日,北平各界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欢庆解放。就在城楼之上,叶剑英慷慨激昂,誓言将“消灭一切混乱现象,建立人民民主的正常的秩序” 。

集会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套句俗话,应该是“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但实话告诉您,此时的天安门城楼,味道的确很浓,但绝不是什么好闻的气息。北平市领导班子的脚下,是积存了几十年无人打扫的鸽子粪。但很快,这“一切混乱现象”,都将不复存在。随着叶剑英一声呐喊,北平古城,向垃圾宣战。

捂在北平城里的垃圾将近30万吨

打响城市清洁的战役,光有呐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动。其实,在各界人民大会召开之前,北平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各机关单位,就已经在制订规划,联合建立一个专门的城市清洁机构。几经讨论,最终“北平市清除垃圾运动委员会”诞生,正如北平市副市长徐冰所说:“清洁运动的任务很简单,只是把积存垃圾彻底清除。但清洁运动是突击工作,应该争取时间,迅速完成。”

抢时间、拼速度,但老话讲得好,欲速则不达。突击行动之前,必须先要做认真的调查研究才行。“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由北平市市政府统一直接领导。 听着是一个机构,但实际上联合了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市商会、市学联,以及警备司令部、纠察总队等等二十多个单位。您可能会有疑问了,不就是清垃圾、大扫除吗?至于出动这么隆重的阵仗吗?太至于了!这里边的事儿多了。

就举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北平当时积存垃圾多少?每天又要新生垃圾多少?只有了解了这些,才好制订清洁计划。但一开头,就遇上了难题。之前的国民政府北平市卫生局实在不作为,这样最基本的数据完全没有,一切都只能重新统计。

接管初期,以旧时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北平市政府将城区分为12个,内七外五,另有八个近郊区。以天安门一带的第七区为中心,四向分布。在每一个区划,清洁运动委员会都设置了区分会,各自统计,归纳上报。

大堆的垃圾,采取实地测量。单位重量乘以垃圾堆的体积,就能估算出整体的重量。而至于居民生活垃圾统计的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抽样调查。以中等胡同、中等人家为标准,入户核算,以每条胡同产生的垃圾数目,再乘以全区的胡同,先得出每个区的垃圾量。之后总数相加,就是全市的垃圾量。

当最终的数字拿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捂在北平城里的垃圾将近30万吨!这还没算“皇城”,也就是故宫的垃圾,那里边儿还有20万吨。

3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能堆四座景山。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这么算,当时北平的面积是700平方公里出头,人口将近200万。30万吨垃圾要是分摊的话,就是每平方米地上一斤,每人身上200斤。

接管过来的清运总队,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

这样的数字,想想都瘆得慌。那赶紧清吧,还不能急。平津战役期间,中共中央特别下达过指示,要尽力避免北平毁于战火,要尽力保全城内的文物古建。按咱老北京的话说:泼脏水,可不能连孩子一块儿泼了。从垃圾堆里淘出宝贝来虽说不是普遍现象,但每挽救一件,就能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避免多少损失啊。经过鉴定和清理,从垃圾堆里挖出来的古董、珍品,都被上交到文物保管委员会。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抡开膀子干了?

垃圾清扫,理论上应该是一声令下,突飞猛进。但50万吨垃圾扫完了,往哪儿扔呢?这事儿就牵扯出一个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还在研讨的大课题——垃圾处理。

城市居民能为垃圾处理做点儿什么贡献呢?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垃圾分类。刚解放的北平,这样的新概念还谈不到,但已经有雏形了。在北平市城市清洁运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中,就有这样的资料:垃圾成分可分为七种:炉灰、细灰、菜根、树叶废纸、破瓦废铁、兽尸、房渣土。

样板戏《红灯记》里边唱到铁梅提着篮子拾煤渣,这煤渣就是北平城里最主要的垃圾:炉灰。当年的北平城,有一句俗话,“晴天土没脚丫子,大雨就成墨盒子”。北京的气候一向是天干风硬,而城里边土又特别大,一刮风漫天的灰尘。再加上满街都是炉灰煤渣,一下雨又黑又脏,就像个天然的大墨盒子。

这么个“墨盒子”怎么拾掇呢?经过分区统计垃圾数量、细致划分垃圾类别后,当所有的资料归纳到清洁运动委员会的桌面上,离北平解放已经过去了一个月。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内正式决定着手筹备建立新政权,将首都定在北平。20天之后,作为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叶剑英陪同“进京赶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北平西苑机场进行了大阅兵。检阅期间,叶剑英向毛泽东汇报了这样一个消息:经过细致的准备工作,北平大清扫的战役,在前一天已经正式打响了!

清运50万吨垃圾绝不是抄起笤帚就上街的事儿,仅凭政府部门是没有这个实力来完成任务。从当时《北平市人民政府清秽会议纪要》中来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手不够。当时管专业的清洁工叫清洁夫,每名清洁夫能够担任100户人家的日常垃圾清运,北平城295410户,就需要3000人。但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1800人。

人员欠缺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驻守北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军代表在会上就表示了,在必要的情况下,军队可以全力配合。可干活的家伙儿也缺啊,档案上写得清楚,清运垃圾专用的小推车,计有1400辆。但能用的只有600辆。

大件儿不齐,小件儿就更甭提了。就现有这1800名清洁夫,公用笤帚、铁锹什么的,都没法达到人手一把——这就是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接管过来的清运总队,人力物力都捉襟见肘,怎么办呢?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