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国内贴牌洋奶粉乱象,昨天,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记者关于贴牌洋奶粉的调查。调查中,记者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
(5月15日《京华时报》)
理解“国奶穿洋衣”并不困难,可用“用外国的牌子,搞中国的生产,赚洋奶的暴利”作解。这种贴牌生产的隐患在于,一是获取了不当得利。明明是国内的标准,却赚取了洋货的价钱,涉嫌变相欺骗;二是很容易逃避监督。由于公众对洋奶粉的信任易致思想麻痹,而这样的心态,监管部门同样存在。三是扰乱了市场秩序。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的假洋奶,既会损害真洋奶的信誉,又会伤及国内奶的权益,若是得不到有效治理,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混乱,最终损及消费权益。
奶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监管出来的。对于产品质量而言,最基础也最重要便是标准的高低,这一点在农夫山泉的争议中得到充分的论证。在国外,企业注册虽然准入门槛低,但一旦出现问题惩罚相当严苛。相反,在国内却可能是“重审轻管”,奶粉的标准足可说明。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新乳业标准较之旧标准不升反降,以至于有人发出“喝牛奶不如喝水”的感叹。
代工奶粉泛滥成灾,除市场漏洞的因素外,同样拷问行政监管的作为。奶粉的品质取决于标准,而标准又是监管的依据。这其间的标准,包括生产标准,工艺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各个方面。而原料的来源、配方的构成等因素都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应成为监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要知道,洋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差距就在于标准的差距,这也是洋奶粉获得消费认同的原因所在。
监管应当是基于标准而非品牌,土品牌也好,洋品牌也罢,都应当经得起检验和检测。一旦涉及弄虚作假和概念炒作,都应当给予最严格的惩罚。假若国内产品自身的标准高,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假若监管能够周密严苛,使之也能达到国外标准,那么假洋奶又何处循形?如是而言,与其说“洋奶国产化”是对消费取向的嘲讽,不如说是对监督不力的嘲弄。
“洋奶国产化”需要“监管洋奶化”。当务之急是对“国奶穿洋衣”所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进行补强,对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