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患于未然,高校干脆禁用了桶装水。据说该学校作为一所医科的院校,学校的实验室里有各种化学品和药品,这也是这所学校格外戒备的原因。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提防小心也是情有可原。但这样的小心,是不是有点因噎废食了呢?投毒案的症结,未必在于毒品,而在于“人心”。就算医学院或者生化实验室严防死守,致命的毒品或杀人器械并不难获得。一把普通的菜刀,也许可能成为刑事案件中的利刃——同样,桶装水固然容易投毒,自来水何尝不是一样呢?去年,武汉也发生过一起高校男生水房投毒案。问题是,就算不喝水、关了水房,是不是就真能终结了投毒的可能呢?
听起来这像是个智商不高的笑话,却偏偏发生在智商不低的高校里。有人说,“禁用桶装水”有点敏感过头了。但仔细想想,这份敏感的背后,恐怕是诸多欠账使然: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到2010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一席话——“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中国高校欠下的恐怕不仅是法制课,更有生命教育课、伦理课、哲学课。与之印证的事实是,来自深圳检察机关的情况显示,近年来深圳侦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高学历、高智商、低龄化”成为发展趋势。“人中翘楚”的精英罪犯,虽然看似脱离了高校背景,却始终离不开对高等教育的拷问。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