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北固山全景图”铁塔哪去了?

发布时间:2013-05-13 07:5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1月1日,北固山新建北固楼、多景楼落成开放。北固楼里悬“北固山全景图”,不见铁塔,令人生奇。

北固山铁塔,俗称“卫公塔”,为我国现存六座古铁塔之一,为江苏省唯一铁塔。

唐李德裕始建北固山甘露寺卫公塔,石质,宋重建九层铁塔。“卫公塔”历经沧桑,数次自然破坏,一次人为破坏,仍巍然屹立。“卫公塔”造型优美,八角飞翘“风铃旋绕”,耸立在巅,成了甘露寺象征。1960年4月,北固山修复铁塔,对塔基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甚多,尤以唐代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11粒最为珍贵。

曾有人将《千里江城·二十世纪初长江流域景观图集》给我看,上有“江苏镇江甘露寺”全景照片,但不见铁塔。此人问:“这是何因?”笔者认为:“也许天王殿遮住镜头。”

然落成后的北固楼里悬“北固山全景图”仍不见铁塔。为此,笔者索志查史证得,宋代始建铁塔九层,元代时铁塔完好无损,明代时铁塔仍完好无损,清代铁塔经过整修有七级,而到了民国铁塔残破不堪仅余二层。这就是《千里江城·二十世纪初长江流域景观图集》与钱松岩的“北固山全景图”均不见铁塔的原因。

当时的铁塔虽为二层,但塔基、塔身倾斜着,檐已残破,似乎要脱落,可以说:“残不忍睹”。民国时期的镇江为江苏省会,修甘露寺铁塔成了省会镇江人的期盼。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邑人吴养臣由北平回到镇江,见北固山甘露寺铁塔,“不胜风雨剥蚀,倾圮朽坏,仅剩废基”痛心不已,倡修铁塔,邀省会镇江文士、名士冷御秋、陆小波、严惠宇、陈斯白等共声倡修,“以期早观厥成,行见北固山头,浮屠卓立,当为山灵生色”。其《募修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铁塔启》曰:“……京江为古今之重城,孕山水之精英,天下第一,江山第一,寰中无双,风月无双……今塔仅余三层矣……今岁乙亥(1935年),同人集议……复唐李卫公创建之规……敢辞引玉,愿获布金,合署芳衔,俾镌姓氏,请公提倡,仗佛慈悲,谨启。”经多方人士的呼吁,多方人士的捐款,多方人士的努力,终于使得甘露寺铁塔得以整修竖起。

北固楼里悬钱松岩“北固山全景图”落款甲戌,此甲戌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此时铁塔尚残破不堪。次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才得以整修后重竖,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铁塔。

相关链接

  历经沧桑的卫公塔

北固山铁塔,俗称“卫公塔”,为我国现存六座古铁塔之一,为江苏省唯一铁塔。

卫公是人们对始建甘露寺塔的李德裕的尊称。唐武宗李炎即位,李德裕为相,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会昌元年兼仆射,后拜太尉,封卫国公。后唐宣宗重用“牛党”,李德裕因朋党之争遭诬陷,贬出京城,客死岭外。十年后,唐懿宗为其昭雪,诏赠尚书左仆射,追复太子少保、卫国公。因而人们以李德裕的赐封称“卫国公”,由他始建的甘露寺塔也被称为“卫公塔”。

唐代李德裕初建石塔,宋代重建铁塔,明代替换二层铁塔,清代一次自然的破坏,一次人为破坏,无论是始建、重建、局部替换、整修,人们仍称它为“卫公塔”,可见李德裕在镇江人心中的位置。

李德裕始建的石质塔建于何时?据《康熙镇江府志》记载,李德裕为建甘露寺塔“施州宅后地,增拓基宇”,于宝历二年(826年)落成。

1960年4月,修复铁塔时发现地宫,考古者对塔基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李德裕亲书碑上有交代:“……创甘露宝刹重瘗舍利,所以资穆皇之冥福也。”可见李德裕建甘露寺塔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

“卫公塔”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至大和三年(829年),李德裕时任浙江西观察使兼润州(时镇江称谓)刺史时创建,早先塔石质。

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李德裕始建塔倒掉。唐僖宗命镇海节度使裴璩重建甘露寺于山下,是否修复山上李德裕始建的石塔?不得而知。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甘露寺住持应夫,想在李德裕始建石塔的废墟上建一厕所,挖基时发现李德裕建塔时埋舍利的地宫。应夫没有声张,只是又加瘗几百粒舍利于地宫,并在原来石函外面再加一层石函,将自己发现舍利的经过刻在石函上。

应夫还化缘募集资金,在地宫上面建铁塔,本地富人焦紫出钱二百万铸造铁塔,于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开工,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完工。

此塔还有一个俗称“定沙塔”。自清代道光以来,长江“南涨北坍”加速,造成金山与南岸的江面不能过大船,焦山下游涨成沙洲,这就使得当年江水浩浩荡荡从山前过,而今日缓缓从山前过。然两山中间的北固山竟然有时涨滩,有时江水又将涨成的浅沙滩冲走,时人不知这是何为?于是将涨沙与铁塔兴衰联系,说来也巧,塔完好无损时北固山周围不涨滩,塔遭损时北固山周围涨滩,时间竟然吻合,因此,有人说:“铁塔保佑北固山前不涨沙。”因而称“定沙塔”。

  

“卫公塔”有多少层

乾隆年间丹徒文士管兆桂《铁浮屠歌》诗句:“风铃旋绕十一级。”

清代清瑞《铁浮屠歌》诗句:“插地穿云十一级。”

《北固山志》记载,铁塔十级。

乾隆年间高从龙摹《甘露寺图》,嘉庆、道光年间“京江画派”张夕庵、周镐画册页,铁塔都是七级。

“卫公塔”到底多少级?成了一个谜。

1960年4月,北固山出土文物,其中一石刻道出原委。石刻有浮玉住持务周撰《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记》和女弟子吕四娘《发愿文》都称“冶黑金为浮屠九级”。可见铁塔初建九级之据。

为何《北固山志》记载铁塔十级?笔者认为:有可能撰山志者将硕大的须弥座(塔基)也算上一级,因而称十级。

又为何有“十一级”之说?因为铁塔从须弥座上就紧束腰,使得铁塔清秀,但带来问题,有人视为一层,铁塔顶又是一层,从而变成“十一级”。而直观残塔,确为七级。

  

  “卫公塔”的艺术特色

“卫公塔”为“楼阁式”,仿木结构。塔基为硕大须弥座,装饰如意、双雀、卷浪纹、浮云纹、二龙戏珠纹、莲瓣盛开,托着硕大莲花瓣须弥座。

塔身八面,每面壁上铸有佛像和飞天像,其态有主、有次、有站、有坐、有手拿法器、有双手合十,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飞檐八角微微反翘形成弧线,斗拱层累挑起飞檐椽条,显示出宋代的舒展。这种线条的变化(唐前直线,宋后曲线)早早在塔身上得到体现,可谓是最富有创新、最优美的建筑形式。

卫公塔有三点特要提及:

 ⑴斗拱独特。卫公塔斗拱层累挑起,然最外一层不是层层踩住而是横置,使得飞檐口显得平稳坚定,此在古代所有斗拱中可谓孤例。这对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尤其细部建筑史斗拱,提供了史证。笔者看过许多中国古建筑斗拱图,还没有见过此式。由此可见中国古建筑斗拱在不断的演变,此可谓昙花一现,难觅此式。尤为珍贵。

 ⑵塔壁造像。中国艺术无论园林布局、书、画都讲究平衡,人物画像讲究对称。而卫公塔每面壁上人物,中坐主、两旁人物手拿法器不对称,这种虽平衡不对称在同时代作品中甚少。这种突破,在早期作品中实属罕见。

 ⑶飞天像。从塔壁画面左右上角可看到“飞天像”,这样的画面只有在敦煌壁画上才能看到。由此可见,早期佛教早已渗透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种宣传严肃佛教又加入“飞天像”画面,在宣传佛教题材上并不多见。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张守群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