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的金山
1900年后的金山
上世纪4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
文革时的金山广场
1977年春节我们在金山公园值勤
上世纪80年代末
我们这一代人对金山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讲,骑驴上金山,但我们从来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收藏旧照片后,手头陆续获得一批金山的老照片,再翻看自己曾经在金山门口的一些旧照,不免感喟世事沧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西津渡蒜山对面。放学后,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沿着马路一路“疯”到金山,几乎是我们这些孩子课余时间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到了金山,我们是不可能跑到大门口去的,那儿要门票,我们总是绕到金山后面的水产养殖场,从养殖场的塘埂边再绕到金山公园的围墙外,我清楚地记得直对着白龙洞的围墙有一个大豁口,跳过豁口,穿过湖埂,就是白龙洞。那时候的白龙洞是可以进去的,要侧着身子,慢慢朝里爬,进去大约十多米,有一块稍大的空间,可以直起身子,记得那里有一块薄薄的石板,用手敲击,发出“咚咚”的声响,我们称之为“石鼓”。而秋冬季节,当庙里的白果树硕果累累的时候,又是我们这些孩子采、洗白果的快乐日子。
当然,我也有从金山大门口进去的时候,那是跟着姑母到江天禅寺去拜会忠诚大和尚。姑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姑母家在常州,每次姑母从家来金山,总要带上很多好吃的,见了庙里的和尚,要么递上好吃的,要么就是带点钱送给他们“结缘”。而忠诚大和尚看到姑母和我们这些孩子去,总要到佛印居素菜馆,要上两个素菜。那时候佛印居素菜馆的素菜,现在想起来还是让人馋涎欲滴,碗上漂着一层黄黄的香油花,碗里是白果、香菇、金针、木耳、素鸡,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这样的美食对于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我来说,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1966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国的“破四旧”运动波及了金山寺,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我们正在“抗大镇江附中”(江苏省镇江中学)停课闹革命。忽然有消息说,镇江二中的学生冲到金山寺去破四旧了,我们镇中的革命小将要去声援,不能落后。当我们到达金山寺时,金山寺已是一派狼藉。后来听说,二中的革命小将前一天晚上已经破了四旧,庙里的“四大天王”已经被扫地出门并且遭到了火焚。虽然最终没有对金山干什么破坏的事,但这段经历我至今想起来都十分后悔。
1977年春节,作为武装基干民兵、人防战士,我有幸参加了金山公园的治安值勤。那时春节期间的公园治安值勤主要靠公园和上级园林管理处安排人手。那一年金山公园举办了灯展,那时的灯展记得是在室内,规模很小,更加遗憾的是2月18日年初一上午停电,直到下午才开放,所以很多上午来的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们中午在食堂吃的简餐,记得有红烧鱼和萝卜汤。记得年初五是游客最多的一天,镇江建筑工程处派了10多名民兵支援我们,我们轮班吃午饭,宝塔上的值勤人员12点才换下来。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的一个小岛,清中后期逐渐与陆地连接。金山蜚声中外,与高僧辈出的千年古刹——江天禅寺分不开。“江天禅寺”匾额为康熙南巡时亲题,寺名沿用至今。金山寺曾经历了多次火劫,最近一次是1948年4月6日,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300余间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曾多次修缮,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重塑四大金刚、佛事堂、大雄宝殿、公园大门等,金山已逐渐成为展示镇江城市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为镇江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