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江苏制假售假犯罪团伙用狐狸、水貂、老鼠肉等冒充羊肉销售至苏、沪等地农贸市场一事,上海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3日表示,市食安办已与公安部进行联系,将会根据公安部提供的相关线索,联合公安、质监等多个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假羊肉”销往本市哪些市场及销售数量。2013年2月,在公安部统一协调下,江苏无锡公安机关出动200余名警力,在无锡、上海两地统一行动,打掉一特大制售假羊肉犯罪团伙。
(《京华时报》5月5日)
老鼠肉冒充羊肉,显然绝非为了拓展人们舌尖上的体验。且不说未经检验检疫的老鼠肉,存在着极大的传染病风险,“挂羊头卖鼠肉”,更是对消费者的公然欺诈。尽管老鼠肉冒充羊肉,最终并未逃过法眼,不仅制售假羊肉的黑窝点被捣毁,犯罪团伙嫌疑人也被悉数抓获。然而,从大量老鼠肉冒充羊肉流入苏、沪等地的农贸市场,案值更是高达1000余万元来看,老鼠肉显然已然溜上了百姓的餐桌。
客观地说,食品小作坊如此之多,仅凭有限的监管力量要想做到疏而不漏,的确并不现实。各种制售问题食品的“黑作坊”、“黑窝点”不时曝光,也几乎成了食品安全挥之难去的梦魇。不过,即便对于食品小作坊的源头监管,存在相当的难度,但这是否意味着老鼠肉大量流入市场,溜上市民餐桌,便无从封堵和阻拦,答案恐怕同样是否定的。
不可否认,要把老鼠窝端得一个不剩,或许并非易事,但这绝非鼠患肆虐的理由。无论怎样保持环境的清洁,还是各种防范措施,老鼠窝都难以消除殆尽,但可以保证免受鼠患之扰。对“黑作坊”的防范,也不妨效仿。例如,老鼠肉冒充羊肉,在黑作坊的造假环节,固然相对隐蔽,但既然冒充羊肉的老鼠肉迟早要进入农贸市场销售,在农贸市场的进入环节,显然绝非毫不设防,那么,如果说“挂羊头卖鼠肉”对于消费者来说,的确有些难于分辨,但对于农贸市场的监管和鉴定机构而言,恐怕多少应该体现出应有的专业,并履行好守门人的职责。农贸市场真若能守好门的话,“老鼠肉”连市场的门缝都难以挤入,又怎会溜上餐桌,形成产业呢?
对于黑作坊产生的土壤,同样并非无计可施。一些地区在这方面便有相应的治理经验,例如,通过集中加工场所,引导地下小作坊走上地面,并适当调整准入门槛,从而促使有条件的“黑作坊”由非法经营转化为合法经营,遏制无证照经营户数的增长。
唯有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环节加力,并确保关键环节不失守,“老鼠肉”才不会堂而皇之的“溜”上餐桌。
武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