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效应”、“状元经济”一日不降温,消费状元的手段就会不断推陈出新。如果说该校去年的“状元游街”是对状元的一次性消费,那么“状元雕像”则堪称升级版——让雕像成为“校园地标”,长久地发挥广告作用。
对“状元”的过度渲染,离不开校方的推波助澜,盖因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能否出“状元”早已成为衡量教育水准的重要指标。
出一个“状元”,就能吸引无数“生源”,学校自然不愁“财源”。什么打造“励志样本”、书写“教育神话”,不过是学校出于商业目的,为自己披上的温情面纱罢了。
然而,仅仅止于对学校功利化办学的快意批判,难免遮蔽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理性结论。
如果出个状元就立个碑,很多重点中学怕是早已雕像林立,但事实是,涉事中学只是一所“非主流”的民办学校。重点中学本无需立碑,自有无数趋之若鹜者;而民办学校生存堪忧,其民办身份意味着其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青睐,缺乏优惠教育政策扶持,自然也就招不到优秀生源。在与公办学校的不对等竞争中,居然如中奖般出了个状元,这怎能不令其欣喜若狂,并将有限甚至唯一的教育资本发挥得淋漓尽致呢?
至于立碑会对状元本人造成怎样的思想顾虑,“唯分数论”的导向会产生哪些负面效果,很难出现在民办学校校长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对于生源短缺、发育不良、营养匮乏的“民校肌体”而言,先填饱肚子或许比其他事情更重要,为此即便频出怪招、剑走偏锋也在所不惜。只有在制度上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民校”营造健康的发展生态,“民校”才有可能焕发活力,把更多心思放在加强办学实力而非自我炒作上。
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