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3月1日起实施的“限奶令”(限制出境者携带超过两罐奶粉),导致香港奶粉商销量下降,一些超市和药方滞销的奶粉堆积成山。据称,香港零售业界因此呼吁取消“限奶令”,港府则表示仍将在半年后再进行政策检讨。
这条消息引发了网络热议,一些网友就此怀疑,有关方面当初推动港府出台“限奶令”的言论有些夸张,存在某些误导性——一些香港市民曾指称,大量内地“拖粉族”的抢购,让香港妈妈买不到奶粉,甚至一罐难求。另有网友强调,限制购买的做法本身有违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实施效果不理想是必然的。
《广州日报》5月2日刊发了新华社发自香港的追踪报道,援引香港奶粉商的话说,香港奶粉并不存在“滞销”,比较确切的情况是,“限奶令”生效以来,奶粉商的销量下降约两成,也影响到其他日用品的销售。
香港一度出现的“奶粉荒”,是一种存在过的现象,可能经传媒和网民传播而有所放大,但香港妈妈们为自家的宝宝买不到奶粉,并非一个几个那样的个别案例。如果是仅仅买不到(婴儿)奶粉,港人还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怨念,问题就恰恰在于,同期香港还陆续出现了零售企业青睐内地富人顾客而不愿意为普通港人市民服务、内地孕妇连闯深港口岸和香港医院产科手术室产子(为孩子获得香港居留权)等事件,再加上内地投机客赴港炒楼进一步推高香港房价,这些事件或问题确实伤害了港人利益和尊严,且在短期内叠加发生,不满情绪升高乃至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
不少内地网友不理解“限奶令”及港人的不满情绪爆发,源于对上述事件背景的不了解。而另一些了解事件背景的朋友会辩称,内地与香港经济互补性高,香港发展获得的内地支持较多,大量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消费、中资企业在港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意即港人不应该为了一点点短视利益和情绪不满,而反过来作出伤害内地民众感情和利益的事情(推动“限奶令”出台)。这后一种说法也未必站得住脚,一来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实现的是双赢,包括中央政府确定香港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等利好政策,受益者并不仅仅限于香港一方,因而不存在香港需要为此在别的方面作出利益牺牲的理由;二来大量内地居民赴港抢购奶粉、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是内地食品监管存在重大漏洞、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供给远未实现均等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衍生出的怪象,而非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深港口岸部门通过常规引导和管理手段已无法发挥作用。借助调控来遏制乱象,实乃无奈之举。
实际上,即便在“奶粉荒”“荒”得最为厉害的时候,香港的奶粉商也并不是真的没有奶粉可卖,而是在“囤货”,设法向内地消费者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才是港人之前买不到奶粉的真正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港府“限奶令”所针对的,主要是奶粉商的囤货、“捂盘”等歧视性销售政策。后者一日不规范其经营行为,建立起有约束力的规则来杜绝港人买不到奶粉的现象再度出现,“限奶令”就很难取消,现有的“限奶令”到期也将有新版本的同类政令出台。《广州日报》5月2日的报道中也提到,港九药房总商会近日与香港的七个主要奶粉商签订了《供应充足约章》,约定奶粉供应商每月储备超过110万罐奶粉、向香港母亲提供奶粉券以确保每月最少可买到6罐奶粉。但在“限奶”问题上吃过民意大苦头的港府显然不准备重蹈覆辙,坚持要奶粉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自律规定取得效果后才解除“限奶令”。
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行业和企业自律性总是有限的——如果内地奶企继续曝出质量丑闻、国家有关部委和零售业企业未能加大进口奶粉数量,则内地消费者对内地奶粉的恐惧心理就不能根除,赴港乃至奔赴更遥远的海外“拖粉”的冲动也无法消失,这种冲动很可能再次冲破香港奶粉供应商和销售商的自律底线,再度造成香港“奶粉荒”及后续的新版“限奶令”上演。
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