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由“谢昔日室友不杀之恩”说起

发布时间:2013-05-03 07:1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谢昔日室友不杀之恩”,这是上海复旦投毒案之后,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此话虽为调侃,却也道出了另一种无奈和悲哀。联系最近国内多所高校发生的命案,舆论更是一片哗然,甚至有人对高校的校园安全和学生素质都提出了质疑。

就在此时,雅安地震中,一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了室友的6台电脑、三台单反相机的事迹再次红遍网络。同样是高校学生,其所作所为却有天壤之别,这也再次告知世人,并非高校学生心理都扭曲,校园安全也远没到草木皆兵的地步。

人性复杂多变,在大是大非面前,例如大灾难、大灾祸发生时,许多人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抉择,可是往往在生活的琐碎和细节之中,为了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小事却容易迷失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心理失衡”这是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因为环境、善妒、不信任、猜忌等因素的刺激,个别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可是这些心理“危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于是不良情绪被放大,谩骂、殴打甚至谋杀等校园暴力便产生了。

再仔细看复旦投毒案的嫌疑人,其多变的面孔甚至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面是学生会干部,学业优秀,另一方面却是投毒杀害室友,用心险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多变的人格,让想洞悉其杀人动机的公众,再次感到了人心解码的不易,以及人性之复杂多变。这也让公众不得不反思,当下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否缺失了什么,是否略显苍白。

思想教育,似乎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便雷打不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课程,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些思想教育课程,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其内容、方式、手段依旧是那么有限的老几样——宣讲、灌输、考试,缺乏体验、感悟等实质性的渗透,思想教育日益空洞化、程式化。

加之,时代在变,人文环境在变,每天海量的信息都在刷新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想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脱节的、没有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状态的思想教育,又如何能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又如何能贴脑、贴心教会孩子融入社会,又如何能产生有用的干预效果呢!正因如此,空洞的大学思想教育课变成了自修课和逃课天堂,学习的目的直接变成了拿学分。本应起到人格塑造、品德建设的思想教育课程,却没有起到让学生知与行、情与理、德与智相统一的作用。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想活得更美好,生活可能却很艰辛;想创业发达,却又害怕失败;想要勇敢一试,却又忧虑怯懦,于是心态开始异化。而这时人格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起到疏导、教育、重塑的作用。大学,对于一个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健全而有益的社会人文精神教育也更为重要。

复旦中毒案,无疑是对大学教育敲响的又一次警钟。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王 可  责任编辑: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