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们为编写“长征文化系列丛书”,多次深入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川、滇、黔地区,踏访数十个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寻根伟大的长征精神,挖掘长征先进军事文化,接触到上万条当年红军书写的战斗标语。这些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伟大的长征不仅是国共双方军力的较量,更是以精神意志为核心的文化的博弈。红军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战斗文化和战斗标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血染湘江到转兵贵州,从遵义会议到四渡赤水,从巧渡金沙江到抢渡大渡河,从爬雪山过草地到三军大会师,红军在万里征途中,运用书写战斗标语等简便快捷的宣传方式,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途经的山山水水。红一方面军在强渡乌江战斗时,面对滔滔江水和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突破乌江,到遵义去过年”“乌江天险,挡不住红军飞渡”;在著名的娄山关战斗中,写下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挺住”“不占领娄山关非好汉”;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写下了“与敌人抢时间,与敌人赛跑,坚决拿下泸定桥”;在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时,书写了“大雪山不算大,千难万险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谁先登上顶呱呱”;红二、六军团在转战乌蒙山时,写下了“踢死黔军、踩死川军、打死滇军、拖死中央军”的豪迈标语;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写下了“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在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写下了“打过嘉陵江,活捉邓锡侯”等等。这些战斗标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风犀利,笔力雄健,犹如投枪匕首,是傲霜砺寒、迎风怒放的文化瑰宝,是老百姓翻身求解放的指路明灯,是鼓舞军心、凝聚士气、激励斗志的催征号角。
长征沿途的农民、工人和穷苦孩子,从红军书写的标语中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当红军的队伍从面前走过时,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一根木棍,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漫漫征程。红军指战员在战斗标语的鼓动下,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那些书写在墙壁上、木板上,镌刻在山崖绝壁上的战斗标语,虽经岁月流逝,不少已残缺斑驳,但仍以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和经久不衰的文化价值流传于世,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仍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到那段光耀千秋的历史,让后人看到了红军官兵英勇无畏、喋血征战的英雄壮举,成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需要记世传承的精神财富。
古人说,用兵之法,贵在治气。这是历代兵家领军制胜的要诀。回望我军80多年的战斗历程,无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抑或解放战争的殊死对决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战斗标语在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和各种困难中都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抗日战争中,“驱逐鞑虏,还我河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解放战争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抗美援朝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等;在边境作战中,“宁可自己鲜血流,不让祖国寸土丢”“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战斗,“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不怕艰难险阻,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等等。这些战斗标语在战场一竖,犹如催征的战鼓,冲锋的号角,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官兵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所向披靡,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
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平时敢“亮相”、战时敢“亮剑”的勇气、豪气、霸气,只有通过优良传统催生、创新理论启迪、军事训练锤炼、先进文化熏陶、英模典型引领,才能一步步地磨炼出来。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技术更先进,战斗更残酷,情况更复杂,我们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新要求,在深化拓展军事斗争准备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践中,加强战斗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学习借鉴我军历史上各个时期运用标语开展宣传教育的做法,在营区大门、大道上制作反映部队光荣传统的浮雕、灯箱,在礼堂、办公楼和训练场设置标语牌,悬挂“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爱军精武,爱岗敬业”“岗位练精兵,打赢当先锋”等战斗标语,使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将我军职能使命潜移默化地融入广大官兵的血脉中,使大家自觉牢记打赢使命,苦练打赢本领,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作者陈德杰 系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